前不久,四川电视台在曝光当地一小黑作坊问题的同时也曝光了一名党员干部向采访记者送红包的问题。(9月17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这名被曝光的党员干部是成都市温江区市场监管局公平所副所长黄某,因害怕管理辖区内卫生不过关的小作坊曝光后被追责,借送资料之机,将两个300元的红包送给采访记者,结果“弄巧成拙”,最终不仅没“捂”住问题,还让自己背上了处分。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事是时有发生。某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一些地方不是主动地回应舆论关切,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及时整改处理问题,而首先想到的就是“家丑不可外扬”,于是千方百计地“捂紧盖子”“堵嘴巴子”“拖罚单子”,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过去许多事件证明,“捂盖子”就是一种典型的乱作为,不但有可能让小事情酿成大事件,而且还可能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受到损害,这样的事党员干部千万不能做。
其实,近年来官员“捂盖子”掩盖事实真相的事是数不胜数。2012年12月,刘铁男被实名举报 ,国家能源局发文称举报纯属污蔑。2013年3月,广东佛山一货车被治超执法车拦停,司机称遭执法者殴打,但佛山交通部门声称“绝对文明执法”。2015年上半年,曾有记者在华北地区一个县城采访企业污染问题,遭遇当地环保、宣传等部门的“捂盖子”,问了一圈之后,竟没有一个部门愿意介绍污染情况……政府部门拼命“捂盖子”,怕担责估计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虽然无数的事实都证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党员干部自身,不顾实际一味“捂盖子”,只会捅更大的篓子。而且这对地方政府的形象,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但总有一些党员干部,一旦遇到什么事,还是绞尽脑汁“捂盖子”。2014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决定提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意味着官员“捂盖子”的乱作为,将有可能被追责。
“捂盖子”是一种乱作为,然而让人遗憾的是一些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乱作为的危害性,认为他们只是为了维护地方形象,一时糊涂犯傻。更有甚者一些人居然认为对“捂盖子”干部进行处罚是小题大做。这确实是让人痛心的事,各级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党员干部认识到“捂盖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要对党员干部“捂盖子”造成的后果进行认真的追责,从而震慑干部,让他们不敢“捂盖子”,不敢乱作为。(文/江文)
作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