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购物平台、网站都推出了用户“用后感”笔记分享功能,有些产品也因为这些笔记从小众产品变成网红产品。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人利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多个购物、生活玩乐平台中的产品体验功能成为职业“写手”,专门写作“测评笔记”而很多“商品”这些“写手”都不曾用过。
(9月11日《北京青年报》)
虚假“用户测评笔记”的出现,确实危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因此有人呼吁,一定要严厉打击这些写手们。这样的呼吁是对的,但是,打击这些网络写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于虚假“用户测评笔记”,一些网络商品销售平台的运营商就表示了自己的无奈:很难发现,如何知道谁家商品背后的“用户测评笔记”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其实,网络商品销售运营平台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对于虚假的“用户测评笔记”确实是很难发现的,这么多的商品,这么多的笔记,总不能逐一看一遍吧!即使能够逐一看一遍,也分不出真假。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不过,“用户测评笔记”也测试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测试的是写手道德底线。一篇“测评笔记”会给与50元的好处费,而这些所谓的文人们竟然为了50元的所谓“稿费”,就丢失了最基本的文人底线,在没有使用这些商品的时候,就杜撰出自己的体验经历,你以为这是小说创作?你这纯粹是造业的行为?文人如果丢失了道德的底线,则危害比问题商品更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底线不能突破。
其次,测试的是市民购买习惯。购买网络商品一定要多长个心眼,而很多人都养成了看留言,看体验,看评说的习惯。可是这样的购物习惯恰恰是最不靠谱的,这和人云亦云有啥区别?想购买好的网络商品,靠“听风就是雨”不如靠自己的眼睛,靠自己的知识。购买商品的“人云亦云”的习惯早就该改改了,广告再好,检验商品性能的永远是自己的使用经历。
再次,测试的是监管执法力度。说到底,这种现象的出现,还是网络商品的乱象。为了确保网络商品的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监督网络商品的规章制度,而实际上这些制度都形同虚设了。这暴露出的问题依然是网络商品监管的不足之处。
既然虚假“用户测评笔记”是不好发现的,是不好管理的,那么如其在治理虚假“用户测评笔记”上纠结,倒不如干好一件事情:那就是监管好网络商品,让网络商品没有伪劣的,没有虚假的,没有骗人的。如果网络商品是没有问题的,即使“用户测评笔记”是哗众取宠的,是胡编乱造的,只要商品不能侵害消费者利益,其危害也就不会多大了。
管好“网络商品”比管好“体验笔记”更重要。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