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国新闻网》)
这则新闻同时配发了一组图片。从图片来看,“涌入地铁站纳凉”的场面十分混乱:有的人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有的人坐在座椅上吃着东西;有的人甚至把枕头和被单带到了地铁站。
如此混乱的场面,让我们感叹的是文明素质的下滑,而且照见了地铁站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可是,在抱怨这些外来人员素质低下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有所反思?为何外来人员都跑到地铁站里蹭凉?
答案再明了不过了:外来人员的住处根本就没有空调。在如此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的房间是相当难熬的。三伏天来临,高温红色预警不断,当有关部门在强调要将高温津贴发放到位的时候,是不是还该人性化的关注这个群体的清凉权益?高温之下的劳动权益的维护不是一碗绿豆汤,不是发几十块钱的降温费,而是要从生活的细节进行关注。
在一些企业,确实为外来工人安排了住宿点。但是,这些住宿点的问题也是突出的,按照新时代的标准,这些地方其实根本就不适宜居住。有的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住宿点是陈旧的老楼,用水用电都十分困难。有的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住宿点是简易的工棚,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提供的仅仅是一台风扇。在这个时代里,改善外来人员住宿环境已经迫在眉睫,空调应该成为居住条件的标准配置。
对于外来人员来说,下了班要到哪儿乘凉呢?很多人的选择是在树荫下睡一觉,到超市里坐一会。而到公共场所去蹭凉,遭遇的也往往是安保人员的驱赶,因为他们不是消费者,他们不是办事的群众。这种驱赶不是没有道理,这影响了正常的秩序。不过,这也反映出的是公益纳凉场所的缺失。一些城市开始改造防空洞,免费开放。这样的做法值得所以城市效仿。把防空洞改造成纳凉场所,不仅可以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还可以让更多人对防控设施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防空事业的发展。
“地铁站睡觉纳凉”,沉睡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文明和权益的博弈。不能只是看到不文明,还应该看到清凉权益的缺失,还应该听到权益维护的鼾声震天。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