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如何在北京拥有一条以自己命名的路》的文章火了。北京一位名叫葛宇路的学生,2013年地图上找了一处空白路段,贴上自制的“葛宇路”路牌,结果居然真的被多家地图软件收录,这条本来无名的道路就以“葛宇路”这个人名来命名了。随着曝光,“葛宇路”路牌被街道和城管部门拆除。如果不是葛宇路自己写的文章,这条已经存在四年的“葛宇路”或许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人们不禁要问:这块私设的路牌为什么能存在这么久?
这条路究竟是什么性质的路,新闻没有说明。实际上,不同的路,“管家”各不相同。有的路是市政道路,有的路是小区自建路,还有的路是城中村道路。路面的维修、路灯的安装,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是都归市政维护。我们在新闻节目里也看到过,小区门口的路没有路灯,但由于属于小区自建,物业推诿开发商早就“撤退”,没法修,也无权装路灯;一些原属城中村的道路,村委会称开发商征地已经占用,村里就不再负责。绕来绕去,一些路就成了“三不管地带”,成了无人认领的“弃儿”。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有路无名”或者“有名无牌”的现象。到底“葛宇路”被大学生“钻空子”命名与道路归属权有没有直接关系,并不确定。但是,某些路处于“粗放管理”乃至“没人管”的状态却是存在的现实。这么想来,个别偏僻的小路连名字都没有,似乎也不奇怪了,毕竟对走路的人没有产生很大影响。但管理者对道路是否“上心”与维护,对市民生活是否造成不便,却是舆论不可忽视的。“葛宇路”事件虽是一场意外,却也折射出城市道路命名滞后,跟不上居民生活需要的问题。2015年,《深圳特区报》更报道说,深圳存在2320条无名路,很多无名路都成为车辆违法停放的地点,但是由于道路没有路名,交警无法对违停车辆开出罚单。
其实,“葛宇路”之所以会引发热议,还因为它打破了中国城市长久以来的道路命名套路,看起来很有个性。中国的很多城市不仅在城建上“千城一面”,在道路的命名上也是“千城一面”。太多城市有着环湖路、迎宾路、世纪大道……虽然路名无言,但城市规划对生活在其中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巴黎有许许多多以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电影导演命名的街道,如新浪潮电影导演特吕弗、19世纪数学家勒让德、17世纪天文学家拉孔达明,另外还有达芬奇、加利略、巴尔扎克等等不胜枚举。而纽约曼哈顿则是用东南西北、一二三四来命名道路。前者展示自豪的城市历史和成果,后者强调地图的实用意义。相比之下,“千城一面”的道路命名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对于本地人来说没有什么文化归属和共鸣,对于外地人来说,这种命名方式也欠缺实用性。
路名主管部门缺乏整体规划意识,政府各个部门没有及时对接,导致道路的规划、建设、命名、设标脱节,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一条路建成了几年却还是“无名路”。精细化管理,并非只解决路名有与无的问题,这之外还可以考虑更多。(文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