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堂书钞》有一则“不燃官烛”的掌故,说的是后汉扬州刺史巴祗为政清廉,品格端方,将公家与私人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从来不愿意占公家一点便宜。他当官时,不曾将妻室儿女接至任所;晚上若有私客来访,他宁愿与客人在黑暗中交谈,也不点公家一支蜡烛。(6月16日人民日报)
巴祗不燃官烛,在某些人看来,这一行为太过迂腐,但就是这份“迂腐”,却反映出他对从政为官底线的严格坚守,感受到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小小的蜡烛,价格低廉,对老百姓来说都不是什么奢侈品,对一个位高权重的刺史来讲,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但在巴祗看来,私客来访燃官烛是断断不可的,因为这会“燃”掉公私界限,“燃”掉为官品质。所以,他晚上若有私客来访,他宁愿与客人在黑暗中交谈,也不点公家一支蜡烛。细节之中见精神,细节之中见品格,巴祗不燃官烛的故事是一堂很好的廉政教育课。
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尚能有这样的风范,十分难能可贵,真的令人钦佩。但也毋庸讳言,今天的某些党员干部的行为让人不敢恭维,他们肆意揩公家的油,公车可以私用,生活用品可以堂而皇之的以公款报销,某位官员连家里用的卫生巾都让纳税人买单,这份贪婪,让人无语。
一个公私不分的人,很容易走上贪腐的道路,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引起质变,一些巨贪就是沿着这样的人生“鬼迹”发展的,最终付出高昂的政治、经济、亲情等代价,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党员干部要多以巴祗为学习的榜样,谨慎为官,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不忘初心,这样才能安全一生、幸福一生。
钱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