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决策,就得开会。一些政府部门开会有个习惯:“一把手”喜欢上来就给这场会“定个调”。结果,既然“一把手”已经开了口,大家就算有不同意见也不敢再提,只能顺着领导的意思再“完善”“润色”一下。然后,一个很“民主”的决策就这么“一团和气”地诞生了。(6月14日 人民日报)
决策的产生,需要群策群力,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一开始就“定了调”,那么这个决策会不仅没有了决策的意义,同时也沦为了“一把手”的一言堂。久而久之,就会阻碍工作,甚至使得他人也没有了自我。看似一团和气,背后却是暗流涌动。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思想都是有限的,一个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的后果可能一个政府都承担不起。所以,既然是开会就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更需要“一把手”摆好自己的位置,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作为最后的决策者,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想法。
当然,会议本身对于一些一意孤行的领导而言,可是万能的保护伞。因为“集体决策”就会有相应的“集体责任”。哪怕决策错了,领导也不会首当其冲。虽然是小聪明,但是却很有效果。就现有的制度而言,并不能对这部分人有什么处罚。所以,这也算是制度上的一个漏洞。要堵住“一把手”的精明,不仅仅是要求“一把手”最后发言,更需要把会议的民主性原则落实到位。只有正在的民主才能称得上群策群力。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一把手”有绝对的权力,是否可以有相应的力量与其制衡?这样类似资本主义的国会制度。但是,这确实能保证结果的相对公正。诚然,在我国更多的现状是很多参会者习惯性的“顺杆爬”,看领导脸色,揣测领导心思。而没有把精力放在决策问题本身上。因此,有必要硬性要求参会者提前准备自己的观点,做足会前工作。
任何会议都应在民主的前提下召开,而决策会议更应该把民主发挥到极致。只有大家各抒己见,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更加全面。“一把手”是会议的关键人物,各种观点的总结汇集也不是轻松应对的。然而,一言堂式的解决办法着实好用,可是那样的“一把手”迟早被权力拉下台。所以,给“一把手”多定定规矩,并不是要约束谁,而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维护群众利益。(文/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