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视频和一封回信刷爆了“朋友圈”,视频是课堂上一名小学生声情并茂朗读课文《刘胡兰》,读到动情处竟情不自禁哽咽落泪了,令同学们大笑。那封“家长来信”里,有家长反对孩子学习刘胡兰,认为学校不该在下一代心里埋下“血腥、残忍和仇恨种子”。英雄主义教育真的“违背人性”吗?现在的少年儿童到底该不该学习刘胡兰?又该怎么学?(6月1日 人民网)
“六一”儿童节,一个充满童趣和无限欢乐的日子,却被一封回信划上了不一样的颜色。是的,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被各种动画片,玩具以及礼物包围,七大姑,八大姨送的都是玩具最新版,爸妈钟情的也是各种“益智类”标签的书籍。那些民族英雄,少年英雄似乎离孩子们的日常遥不可及。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我们是幸运的。但需谨记,今天的和平是先烈用汗水和牺牲所换来。某些家长认为不应该给孩子接触“血腥”,似乎有些“掩耳盗铃”。且不说应该引导孩子珍惜当下生活,就如今孩子处在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他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学习的个体,自身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历史,禁止书本学习岂不是“自欺欺人”。
孩子的价值观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后天环境下不断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孩子阶段的引导十分重要,它是日后形成自己独特人生观的基础。作为学校应该将英雄人物“有血有肉”化,减少与孩子的距离,不要将其“神化”;其次是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载体,可以是观影也可以是参观红色基地等,不要局限于书本;最后引导孩子从身边做起,从自己能做的做起,爱国先要爱父母,珍惜当下先要珍惜学业,友善先要友爱同学。
作为父母不仅要做好学校思想教育的辅导“老师”,还应和孩子一起重温红色记忆。时常阅读红色故事,观看红色影视等,遇到影视剧中个别“夸大”情节,要正确引导孩子艺术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座天堂”,这是孩子独有的童真,爱国教育也应遵循孩子特征,童话“民族英雄”,让爱国情怀充满整个孩童时代。
作者:刘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