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文物修复师稀缺症结何在?
2017-05-05 08: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捧红了一众文物修复师,但这一行当人才稀缺。为改变这一局面,今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2017年招生规模为30人,招生对象为符合当年中考升学资格的本市正式户籍考生。 (5月4日《北京晨报》)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物修复师,纵然靠一部纪录片捧红,也难以改变这个行业人才稀缺的真实面貌。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不但业内人士焦虑,教育部门也在想方设法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当然,人才的培养如同文物的修复一样,靠的是细工出慢活。就说北京的这次招生,参加中考的学生,通过提前招生方式,达到最低录取控制线430分,前3年在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为中职学籍;后由联大培养2年,为高职学籍;再通过专升本转段,获得本科学历。如此算下来,恐怕需要七、八年时间,才能拿到本科毕业文凭。
      大学毕业,还只是初步具备了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论知识。文物的修复,讲究三分技术七分经验,没有万能的适用标准。经验的积累,一是靠师傅悉心传授,二是靠自己慢慢领悟。文物修复行业一直是比较传统的,自古以来都是师傅带徒弟。2013年6月,国家图书馆成立了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也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师傅带徒弟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要成长为一个称职的文物修复师,要在师傅的带领下,需要默默无闻好多年的修炼。
      除此之外,文物修复师还需要耐心、细心加恒心,要有一辈子耐得住寂寞的打算。据调查,全国2800多家图书馆收藏的古籍藏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1/3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按照目前国家图书馆的修复进度,一人一年可修复100册/件古籍,加上古籍一次修复的保持年限,这样算下来,永远也修复不完。连古籍都修复不完,更不要说文物的修复了。
  
      进文保单位当一名文物修复师,就像进了清水衙门,注定成不了网红,当不了大款。如果运气好,拿到了在编,也只能图个温饱;如果只是个临时工,收入非常低,难以养家糊口。这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本来就缺少,大多数毕业生没有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直接导致专业人才的更加稀缺。
      当然,文物修复师不只是与清贫和寂寞为伴,还会有诗和远方。在一家博物馆从事古籍修复的小王是这样说的:“捧着古籍,好像穿越回了几百年前,看古人花费心力,用雕版把字印在纸上,经我的手,让它们的生命延续二、三百年,让下一代甚至更后代的人有迹可循”。如果不是对古籍修复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哪里会用这么自豪的口吻,畅谈成就感?
      要改变文物修复行业人才稀缺的局面,有关的招生政策和就业政策需要倾斜。在文物领域做出成绩者,要给予必要的表彰和奖励。媒体的宣传也必不可少,既然一部纪录片可以捧红一众文物修复师,那么,只要多加宣传,这个行业是不是也能成为人人羡慕的行业?
    郑建钢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