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幼儿园对家长做问卷调查: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你觉得该怎么办?六成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该“打回去”。类似调查早已有之,支持孩子还手的人几乎总是过半,关于这个话题的媒体评论分歧也一直很大。
笔者以为,在讨论该不该“打回去”之前,必须注意到,孩子被欺负,乃至成为校园暴力受害者,往往不会发生在一夜之间,而是由点滴小事长期发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欺负人的一方,和被欺负的一方,心理和处境都发生了变化,一个越来越肆无忌惮,一个越来越孤立无援。“打回去”还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太晚,孩子可能已经无力反击;太早,孩子可能变成施暴者。所以,保护孩子最根本的办法是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看着“好欺负”,也不要欺负别人。
一些家长以为孩子性格强硬了,就不会被欺负了,其实是个误会。人的性情各异,温柔的未必就比强硬的容易吃亏;校园暴力也不是只有肢体冲突这一种,所以,会被欺负的不光只有性格怯懦的孩子,脾气火爆或个性突出的也可能被孤立。综合多个例子来看,被欺负的孩子有个共同特点——没人撑腰。老师经常无法顾到所有学生,所以家长一定要随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处境和心情,赢得他(她)的信任,他(她)遇事才会愿意倾诉。一个知道自己很重要、知道有人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会比较自信和快乐,不太容易散发出“软柿子”的气场;即便被人误当成“软柿子”捏了,有家长在,也能防止孩子真的变成“软柿子”。
家长给孩子当后盾,要建立在沟通和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孩子说啥就是啥。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被打,又有多少家长担心孩子打人呢?“打回去”听起来像是自卫,但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有时先动手的那个反而是受害者,假如家长偏听一词,贸然支持“打回去”,则不能排除助推孩子成为欺凌者的可能。有被欺负的,自然就有欺负人的,而欺负人的孩子也不是赢家,他们不能嚣张一辈子,这样的性格和行事手段随时可能招致怨恨和报复,警惕并遏止孩子欺负他人的倾向,也是对孩子的爱护。
为长久计,家长除了给孩子撑腰,更重要的还是教孩子做人,教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用正确的方式维护尊严,要讲道理;教他们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寻找聪明的解决之道。比如,感觉被欺负了,学会判断和分析情势,对方是故意还是不小心?起因是什么?错在谁身上?能否试着与对方沟通?解决不了,再向老师和家长求助,无论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都应该告诉家长。对孩子来说,每一次尝试解决问题,都是一次社交能力的锻炼,原则是既不被欺负,也不去欺负人。
当孩子很小、无法应付矛盾的时候,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当好他们的后盾和港湾,告诉他们不能主动打人,如果被欺负了要告诉老师,告诉家长;当孩子大一点了,有能力“打回去”了,意味着他们也有能力欺负别人,此时,教他们做人就非常重要了。而社会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大多数问题,都有比暴力更好的解决办法。
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