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高邮市展开一场名为“最难办事科室评选”的活动,主要涉及行政不作为、行政慢作为、行政乱作为、服务态度恶劣以及违反廉洁纪律等五个方面,从各界选出1500名代表现场评选,连续两次位列前三将调整科室负责人岗位,以此曝光懒政庸官。
从形式上看,最差评选是充分尊重、体现民意,也确实能让参与评选的部门“捏把冷汗”,值得效仿和点赞。但细思之下也难免产生疑问,这些参与评选的“民”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部门服务内容、性质、对象不同,如何体现评比的公正性呢?就拿高邮市来说,参与评选的部门涵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的内设机构及下属单位,共涉及高邮市51个部门(单位)104个科室(其中含28个执法大队),以代表评委一年跑遍所有服务来计算,平均每3天就要跑一个服务部门,作为普通办事群众,显然不现实。那么,面对众多评选项、评选单位,凭感觉盲评盲选的代表恐怕不在少数。本是一场严肃的倒逼整改评比,涉及部门荣誉,甚至部分干部政治生涯,就在这样拉网式评差中被评选,的确有点不严谨。
再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代表评委如何产生,其发声是否能代表大众?窗口服务部门业务偏繁琐化,执法部门业务偏程序化,服务对象等待时间、办理业务时间自然也存在差异,这其中是否会产生对服务的满意度差异呢?正如在银行办理业务需要先排号一样,每天窗口接待量有限,难免出现不能及时办理的情况,自然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并不代表服务不到位。以少部分代表评委的主观感受为部门服务一锤定音,的确有点以偏概全。
当然,评选最差并非完全不能代表民意,这种“以议追责、以责量罚”的倒逼整改模式确实让参与评选的服务部门也能“红红脸、出出汗”。但错的是,服务部门业务性质具有长期性、持续性,“以票否决”却有“一锤定音”的意味,这种民意的普遍性、适用性值得考量,存在过度拔高的嫌疑。笔者认为,真正的民意评选应体现在平时,体现在具体案例,而非个体上。
部门服务好坏、干部懒不懒政,应用更多事实说话,而非凭一纸调查问卷“以票否决”,相关部门不妨加强日常监管,在各类服务性质部门设置现场意见箱,让前来办理业务的公众都能评上一评,挖掘日常典型案例,再行实施拉网式评比也不迟。
作者: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