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拒绝捐款源于过重的道德负担
2017-03-08 09: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3月5日,一篇名为《儿子和尊严,我都想要》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作者徐章龙称,由于快满4岁的儿子睿晗身患罕见白血病,已花光50多万元治疗费,而接下来的移植费用需要更多,朋友建议他募捐筹钱,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不想丧失尊严。”思考再三,他决定“借钱”,但又不知道身边朋友谁有闲钱,只好通过朋友圈转发文章寻找热心人士,“金额不限,借到80万元为止,不计利息,5-8年还清,借款者急用我会想办法提前还清......”(3月7日 中国网)

  拒绝捐款,对一个成年人而言,有很多种理由,尊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看完《儿子和尊严,我都想要》,笔者感到不单单是作者对尊严的坚守,更多的是对儿子的关爱和沉重的道德负担。

  其实在《儿子和尊严,我都想要》这篇文章引发关注之前,在他的公众号“闲散日记”里,还有七篇记录他儿子病情的心路历程。虽然这七篇文章的点击量并不高,但也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深情意。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七篇文章并没有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原因恐怕在于,文章内容还没有击中民众内心的关注点,这个关注点便是“捐款”。

  与作者同样的情况,“罗一笑事件”也是因捐款问题使罗尔饱受压力,而这个压力也在不自觉中传递到了孩子的身上。说实话,有多少读者能真正理解罗尔和徐章龙的内心想法?就像他的“闲散日记”公众号介绍的那样“你不认识我,我知道的。”大多数旁观者都是拿自己的道德标准衡量事主的真实生活,这也在无意间令他们背上了沉重的道德负担。在当前的社会下,若是接受捐款,“道德负担”恐怕会无限地放大,最终也会伤害到孩子。

  在网络时代,募捐很简单,监督也很简单,对善款的监督是每个捐赠者的权力。但也有不少的事例证明,不加节制的监督和评价,是隐藏在“善意”之下的“网络暴力”。捐赠者捐款后,自然想知道钱是怎么用的,也希望所捐赠的钱不被浪费。但受捐赠的人,却也会在使用善款的过程中变得无所适从,钱若是给孩子买点好吃的好玩的,怕会被说成浪费;若是给献爱心的人买一点东西表示感谢,则会说成虚伪;若是捐款的金额超过了所需的费用,那多出来的钱该怎么处理,又会成为一个大问题。重要的是,孩子会因为捐款,而背负不应该承受的舆论负担,成长的好不好与坏不坏都是网友评价的对象。在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眼中,孩子也不再是“平凡”的了。加之“炒作”的标签也会时不时出现,而无度的“同情”“怜悯”“鞭策”“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说到底,白血病还并不是完全不可治愈的绝症,金钱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对于一个曾经当过记者,现今月收入一万的人而言,多余的捐款,其实必要性不大,拒绝捐款也不是对孩子的漠视。若是因为捐款给孩子和自己背上沉重的道德负担,也不值得。所以,若是有爱心的人想要帮助这个家庭,还希望多一些除金钱以外的支持,如介绍更好的医生和医院,增加治疗成功的几率;如参加骨髓捐赠,看是否能提供有效的配型;如多到医院看看,支持和鼓励患病的孩子。有很多种方式能提供,低廉的却又十分必要的帮助,如何参与需要更多的引导。

  作者:严奇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