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河北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回忆,他在创作长篇电视剧《焦裕禄》的时候,制片方想谋求一家民营公司合作,对方要求跟编剧谈谈。那家公司的负责人说:“要让我们加入,你首先得改剧本。焦裕禄身边要写三个女人,三人女人都想和他在一起,让焦裕禄面临选择的困惑,这样才有戏看。”这样的遭遇让他啼笑皆非,颇感无奈。(3月5日人民网)
看到这则消息,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近年出现的一些“抗日神剧”,女演员裤裆藏雷、包子藏雷等等,直接闪瞎观众的眼睛。笔者认为,诸如想给焦裕禄写三个女人,是走错了创新道,念错了取向经。
众所周知,作为文艺创作影视作品,不仅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绝大多数的优秀文艺作品都出自于民间、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便存在放大和夸张,但也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更不能离开当时的生活环境。就焦裕禄这个人物本身而言,其不忘初心,一心为民,他心中装着的是全兰考县人民群众。一个连自己的家都顾不上,连自己病痛折磨都无暇顾及的好干部,其何谈面临女人选择的困惑?即使不顾及作品的价值取向性,非要在作品中插入一些荒诞情色的故事,那只能适得其反,最终必将失去作品赖以生存的观众市场。
以焦裕禄为题材的影视剧为什么能走红,主要是其人物、故事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使观众观看后有所思,得到启发。焦裕禄为什么让世世代代的兰考人民至今都念念不忘,因为焦裕禄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其艰苦朴素、勤政为民的精神照亮我们的心灵。人们在观看其影视剧时,一方面是为了缅怀他,对他的不舍和眷恋。一方面是期望广大的党员干部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如果违背客观事实,加塞进去所谓的“三个女人”,不仅是对焦裕禄人物的丑化和不尊重,而且观众也不会答应。终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文艺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植根于人民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如果创作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浮躁心里需求,更或是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来哗众取宠,那作品必将脱离人民群众,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为人民服务应该是每个文艺工作者坚守的承诺。
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