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告诉记者,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将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播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参加全国“两会”,在提案中建议,中国要有自己的阅读节、读书节,把全民阅读向更深入推进。(3月2日中国青年网)
随着娱乐的多样化和碎片化阅读的流行,许多人的读书、读诗的兴趣大大地打了折扣。忧心于读书群体的萎缩,读书习惯的改变,读书选择的背离,欣喜于人们对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热情并没有最终泯灭,而且有大批的拥趸者,借着这一良好势头和全国“两会”的时机,提出在国家层面设“读书节”,这一出发点是值得点赞的,也是委员的一项权利。
对此,笔者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作为一个会外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因为“两会”本身就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商国是的大会,提出来也算是会内会外的一次互动。
为读书设一个“节”,当然是为了提高全民的读书意识和读书自觉,显示读书的重要性,从而把全民的读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阶段。为此,对两个问题应加以思量,其一,一年365日,现在无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抑或地方层面,在一年当中,所确立的节日已经越来越多,有的日期甚至不至一个节日,可用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节日多,会给公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其二,把某一日确立为读书节,全民读书的热情未必就能有广泛的、持续的上涨。
读书其实不是一曝十寒的工夫,而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日积月累的过程,它需要的不是有一个什么仪式感,而依赖的是一个人的内生动力。前几天网上热传一个视频,有一位恨铁不成钢的父亲,为逼儿子学算数,将其吊在河上,孩子哀求不断,也引得围观者笑声连连。此举望子成龙心切,但是显得有些暴力,是不可取的,小孩即使肯学算数了,其动力到底能保持多久也很难说。
在读书如何支配时间的问题上,郑逸梅先生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我认为不论春之朝、秋之夕、酒之后、茶之余,或雨晦风潇,或日煦景淑,都是读书的好时光。”有人觉得一年四季都是读书的好时光,于是编成了“四季读书歌”:春读书,驱杂想,神专注,墨生香,不负春色好时光。夏读书,日正长,勤耕读,声琅琅,汗珠洒播孕希望。秋读书,玉露凉,燕去雁来促我忙。冬读书,休闲忙,看经典,细思量,囊萤学车胤,映雪效孙康。可见,读书不分春夏秋冬,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人生的需要。
反过来说,社会上勤读书,有学问的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阅读节的感召,而是因为他们有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坚定信念和情结。话要说回来,在我们国家,好读书,读好书,有真才实学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高,与实现我们国家的宏伟目标还不相称。要真正提高全民读书的热情,就要提高知识的含金量,让知识分子更吃香。特别是在宣传教育娱乐方面,不要把青少年错误地引导成“歌星”迷、“影视明星”迷。娱星们的暴红暴富,给青少年造成了奋斗和成长的幻觉,在此背景下,即使一年设立365个“读书节”,对他们也毫无吸引力、推动力。(范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