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出“菜农的眼泪”。在“菜农的眼泪”面前,我们看到的是经典的场景:记者慌忙来了,媒体赶紧呼吁,市民奉献爱心。这样的经典场景一次次出现,总是一次次感动我们的善良。我们为这样的社会温暖场景而动容。可是,“市民的爱心”擦不干“菜农的眼泪”,不能每一次“蔬菜烂地里”都指望市民献爱心。
类似的感动,铺天盖地。河南油菜烂在地里的时候,菜农哭着说“一车油菜换不了一碗烩面”,这个时候市民来了。东北土豆烂在地里的时候,农民哭着说一季的收入泡汤了,这个时候市民来了。前不久,一位70多岁的老者拉着“家里卖不掉的蔬菜”到城市里叫卖,同样的场景也出现了,市民争相购买,只为让老人能有所收获,一些市民说“吃不了没关系,不是为了吃才购买的”。善良的人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农民的牵挂。
可是,这种感动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办法。我们能够购买“烂在地里的西瓜”,能够购买“烂在地里的黄瓜”,能够购买“烂在地里的冬瓜”,可是我们能够购买所有“烂在地里的蔬菜”吗?爱心让我们感动,这让我们感受的是“一人有难众人帮”的人间美好情愫,不过,再多的爱心都不是菜农擦拭泪水的手帕。市场是多情的,市场也是无情的。
我们更应该思考“蔬菜烂在地里”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有着同样的性质。蔬菜贵了,市民受伤,大家吃不起。蔬菜贱了,菜农受伤,他们伤不起。可是,面对“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同时存在的时候,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菜地与餐桌没有直接对接。蔬菜的销售受到市场的制约,而更受到了中间商的制约。这才有了“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同时存在的尴尬。减少中间环节,让蔬菜从田头直接对接餐桌才能减少这种尴尬。让市民吃菜便宜,让菜农有钱可赚,必须减少中间环节。
另一个原因是,蔬菜的储备和深加工缺位。“烂在地里的蔬菜”,即使真的是因为市场饱和导致的,也不是无解之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必须多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一时半刻卖不出去的蔬菜进行转化,必要的时候应该搞好蔬菜储备,也是调控市场价格的渠道让“姜你军”、“蒜你狠”不再出现。
当然需要反思的还有供需的问题。地方政府不能为了“政绩工程”而过度左右农民种植,很多“烂在菜地里的蔬菜”其实就是行政命令搞“某某工程”导致的。拯救“烂地里的蔬菜”不能总靠爱心,这不是菜农擦拭泪水的手帕。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