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织补织出“名堂”,靠的是精益求精
2018-07-05 09:2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媒体报道杭州一对做织补活儿的母子王素珍和董怀利,最近飞往青岛“出差”,有人付1万元请他们修补一辆奔驰敞篷车车篷上的两个洞。这对母子是织补业内名人,平时补普通衣物也补国际大牌,还补包包、沙发、车篷等各种面料,有车主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把豪车开到他们小区门口,等着他们修补。

  同样是织补匠,为啥王素珍母子就这么牛?新闻附了一张照片,是奔驰车主之前找人修补的车篷和王素珍母子修补的效果比较,差距确实很大。这对母子的织补手法类似《红楼梦》里晴雯补雀金裘,研究过布料纹路之后,根据本来的经纬线一根根来回补上去。说实话,这种手法也不是什么不传之秘,难是难在精细,肯下苦功。

  或许有人要说,要是给我这么高的报酬,我也肯下这功夫。可是,机会哪里是天上掉下来的呢?王素珍母子是先有认真对待普通衣物的织补活儿,靠专业水平和态度慢慢积攒下名声,然后才有织补大牌衣物、豪车车篷的“高级”工作机会主动找上门来。假如一开始面对普通活计时没有精益求精的意识,也就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今年4月,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把专业精神奖颁给了茶水阿姐杨容莲。杨容莲入行30年,负责在剧组端茶倒水发盒饭,她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随叫随到,晨昏颠倒,任劳任怨,还能记住剧组所有人的名字和口味,媒体评论说,“一件事做到极致,便可谓专业”,这句话也可以用在王素珍母子身上。

  端茶倒水,做织补活儿,在外人看来不是什么难事,至少入行的门槛不高。但杨容莲、王素珍们用事实证明,这些行业也存在“金字塔结构”,即使“底边”非常宽,“顶端”上也有人在;身处再平凡的行业、岗位,也有不甘平庸的权利,只要精心、细心、耐心,就有机会焕发工匠精神的可敬光辉。《庄子达生》讲一位木匠梓庆,做的木架子精巧如鬼神所造,鲁侯问他“何术以为焉”,梓庆说自己没什么“术”,只是做工时一门心思、全神贯注,观察各种木料再选择最合适的而已。寥寥数语,描绘出古来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向往。

  在任何行业做出“名堂”,或有不同的途径和动力。有人掌握了创新的能力,有人心存责无旁贷的担当,还有人捱过旁人吃不消的辛苦,把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坚持多年。可以说,无论有没有天赋加持、福缘眷顾,总能找到一条通往“金字塔”更高层的路。于个人而言,这是人生“进阶”的标准路径;这样的劳动者多了,如此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方式传承下来、形成风气,国家才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

  王素珍母子的故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儿子董怀利,这个90后小伙子是主动入织补这一行的,他既深知这一行的苦,又不“嫌弃”这一行的平凡,还能继承母亲达到的专业水平和敬业态度,有这样的年轻人,足证工匠精神后继有人,未来可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美好的愿景,在这则记述普通人故事的报道中,也能看到曙光。(吴云青)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