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人才大厦里,重新出现了等待面试的求职者——5月下旬,暂停四个多月的线下招聘会终于重启,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每周三和周六这里都会有一场“高校应届毕业生应聘面试会”,从用人单位窗口前长长的队伍,不难看出求职者们的热情与迫切。
久违了的线下招聘,是一个积极信号。的确,对应届毕业生来说,如今已经到了求职的冲刺期,对一些失业人员而言,因疫情而被迫延长的空窗期也已持续了不短的时间。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饭碗”,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势下,稳住就业既是稳住经济、稳住社会,更是稳住民生、稳住人心。
“点对点”包车、“云招聘”、共享员工、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缴费……复工以来,各级政府为稳就业出了不少实招、新招。从上海情况来看,在经历年初的下滑后,整体就业人数已经开始逐步回升,就业形势目前保持着总体稳定。同时,疫情冲击并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稳定就业的基础条件。网络直播催生了“带货”主播、线上经济吸纳了大量外卖小哥……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继续恢复,更多岗位有望逐步释放,新就业形态也会带来新岗位,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未来坚定信心。
当然,稳就业,不仅要有信心、有底气,更要有方向、有作为。这是一套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承认,当前形势毕竟严峻,各项不利因素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对就业造成影响,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亟需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稳就业政策举措,打出一套“组合拳”,让更多主体参与到稳就业工作中来;更要从稳企业这个源头着力,为企业减轻负担、为市场注入活力、为劳动者提振信心。
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稳企业是稳就业的关键。当前,大量企业面临着资金、订单、产业链等多方面压力,只有帮助企业经营好、发展好,才能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繁荣,各级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政务服务,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就业要“稳”,更要“促”,要以促保稳。除了保住岗位存量,更要想方设法创造岗位增量、扩大就业容量,激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命力。日前,人社部又发布了一批新职业名单,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核酸检测员等10个新职业进入了公众视野,连同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形式一道,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降低了就业门槛和组织管理成本,成为疫情发生以来吸纳就业的新渠道。对于这些新方法、新思路,应给予更多空间、提供更多支持。
求职者特别是大批量的应届毕业生,也不妨在特殊的环境里转变些思路。最近,大学生走进基层、投身田园就业的新闻频频出现,作为求职者自身,需要学会因势而变,及时调整心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尽可能把眼光放宽放长远——当然,要求职者转观念,整个社会舆论先要转过来,真正放下过去存在的一些“有色眼镜”,营造一个更宽松、更包容、更能激励人心的社会环境,让求职者在需要放手一搏的时候能够轻装上阵,而不必为哪怕看似“另类”的选择背上过多的精神负担。
稳就业、促就业,绝不仅仅是应届生、农民工等那些尚无岗位、正在求职的人的事,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事。张文宏最近在谈到疫情防控时曾说,“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跟全民动员有密切关系”。如今,面对就业这个疫情带来的“次生问题”、这个当下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当这场稳就业的“遭遇战”已经转变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持久战”,我们同样需要动员起全社会力量,坚定打赢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