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术不端的线索主动介入调查,并高调清理门户、追讨科研经费,从而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这才是我们对清华、对所有高校的期待。
10月21日,媒体报道了两年前清华大学11篇材料科学领域论文因学术不端遭到撤稿一事。当晚,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回应称,早在2017年4月,已对涉事论文作者、该院2010级博士生叶肖鑫涉及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撤销了其博士学位。这一处理结果在校内进行了公告。2017年6月,该院停止了叶肖鑫导师唐国翌教授的研究生招收资格,撤销了其材料学科负责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即便是国际知名的学府,在名利诱惑面前也难免会有人学术造假。在这方面,近来哈佛和清华可以说是“难兄难弟”——就在清华的事引发关注之前,哈佛刚刚曝出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PieroAnversa关于心脏干细胞研究论文造假的问题。
不过,连哈佛都有人造假的事实,并不会给清华带来些许的“安慰感”。
首先,清华大学11篇材料科学领域的论文是因为学术不端“被撤稿”,反之,哈佛大学则是主动撤稿。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哈佛大学医学院从2013年1月开始启动对Anversa的调查,历时5年的调查中不乏波折,最终以撤稿31篇论文为该事件一锤定音。其中,校方学术机构在处置学术不端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其次,哈佛查处学术造假一事,并不是像清华那样仅仅将处理结果在校内进行公告,而是选择了“昭告天下”。哈佛如此高调地“清理门户”,显然和一些高校发现问题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迥然不同。
面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几乎被所有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写进了科研管理规范当中。但是真正的“零容忍”是什么样子?哈佛的做法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借鉴。据报道,201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起诉Anversa等人欺诈性获取研究资金,他曾供职的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同意为此支付1000万美元作为罚金。显然,“科研赔偿”对我们来说还是鲜有听闻的。
对此,《中国科学报》援引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的话:国内高校如果有“帽子”或“头衔”的人被怀疑学术不端,所在单位往往会选择“为尊者讳”乃至回护、遮掩。“许多学术委员会有专门的部门和办公室,但没有强有力的诚信办公室,更没有调查和处理的力量。”
事实上,对学术造假并非真正“零容忍”的高校清华只是其中一个。据报道,2016年,国际期刊《肿瘤生物学》因虚假同行评议等问题撤销107篇中国作者论文,但迄今鲜有涉事机构主动针对涉事作者展开调查。其中,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逐一对撤稿案例进行调查,随后该机构根据调查结果取消了相关责任人的科学基金申请资格,并撤销40多个已获资助的项目。
发现学术不端的线索主动介入调查,并高调清理门户、追讨科研经费,从而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这才是我们对清华、对所有高校的期待。无论身世如何显赫,高校之高、名校之名,都要以诚信作为基础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