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在长江南京段,一只“显眼包”野猪12分钟横渡长江的视频,冲上同城热搜,迅速引来一众网友调侃:“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军,能不会水?”“教练没骗我,猪真的比我游得好”……
仅时隔两日,11月29日,南京的南湖片区又出现一只“狂飙”的野猪,还撞倒并咬伤了一名保安。于是,有媒体和网友将“渡江猪”与“咬人猪”,来了一次蒙太奇对接。然而,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件事有任何关联。
野猪自带“网红”气质,近年来,这些“显眼包”时不时在校园、地铁站、居民小区等地“到此一游”。南京因此频频登上热搜。网友们非常好奇,为啥在南京会频频见到“二师兄”?
野猪频现城市,其实并不意外。据介绍,野猪的繁殖力特别强。据初步估算,南京全域的野猪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只。因为广受关注,野猪成了南京的“网红动物”。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越来越多像野猪这样的野生动物,开始以各种离奇的姿态“闯入”城市,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久违的朋友”?
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温柔”
野生动物的回归,意味着它们适应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不需要干扰,我们选择“尊重”就足够了。
中国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对频频“闯入”城市的野生动物,也许“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温柔”。
一方面,“不打扰”体现在生态修复上。在城市推进生态修复中,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预,可以更好地吸引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安家落户。
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江进入南京的“第一站”。2000年11月,新济洲开始生态移民,开启“休养生息模式”。
此后,搬迁种植农场、水产养殖场,通过潮水涨落自然改变生态结构,采用架设摄像头、5G传输等方式,建立生态监测系统,避免因科学观测而打扰野生动物的生活……
如今,每年冬天,白琵鹭、花脸鸭、小天鹅、东方白鹳等一批又一批冬候鸟,来到这里觅食越冬。新济洲,正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补给站”和栖息地。
另一方面,“不打扰”还体现在保持距离上。无论是野猪,还是其他野生动物,人类与之接触必须有“边界意识”。这不仅是对动物的保护,也是对人的保护。
动物保护协会相关人士多次提醒,野猪不是宠物,而是属于猛兽,特别是带崽的“野猪妈妈”攻击性很强,不宜接近,更不建议投喂。即便是小型野生动物,也有可能将人的亲密接触,误认为是侵犯,而对人发起攻击。
而且,很多野生动物身上,还带有病菌、寄生虫,人接触后可能致病,严重的甚至会致命。在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上,距离不仅能产生美,更能保障彼此的安全。
进与退,是对未来的守护
近年来,南京的物种不断“上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是人类活动为大自然让路的结果。所谓“生产退、生态进;污染退、治理进”,在退与进之间,是南京对未来的守护,对自然的温度。
南京从城市规划上,打造“三横两纵”生态主廊道,将全市超过1/3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功能保护区,恢复重建珍稀和特有物种受损栖息地。
在城市建设中,南京锦文路过江通道取消江中塔桥的设计,为江豚“让路”;为避开长江鱼类洄游产卵期,南京长江深水航道特地选在枯水期施工……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进退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齿轮”,正在悄然运转。
有没有适宜的栖息地,对野生动物来说,生死攸关。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也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
如果我们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动植物这些地球上不会说话的人类朋友,也许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未来。也许有一天,“二师兄”再如何“狂飙”如何“爱现”,都难以爆红,因为正有更多更神奇的朋友,就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