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岁末年初,各地通常都要盘点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1月12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传来消息,该省2023年度省政府13类55件民生实事项目已全部完成。
为谁执政、如何执政,是一个政党赢得民心、永葆生机活力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民生实事项目,连着民心、体现民意,件件事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社会关注程度高,更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份内事、应尽责,反映出党和政府对群众的情感和态度。如果能够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群众的满意度就大、获得感就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好。而如果在落实过程中跑偏了、走样了,轻则伤害群众的心,重则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民生实事能不能办出成效,决不是一件轻描淡写的小事,而是各级必须全力操办的重头戏、民心事。各级应从事关影响我们党执政根基和群众基础的高度认识看待,切莫让民生实事项目有“欠账”。
政绩观是民生实事的内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民生实事效果。只有树牢为民造福思想,强化执政为民意识,政绩观才能不走偏变形。近期,一些地区查处的民生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某县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对公路沿线某村庄12户房屋“刷白墙”“加青瓦”,但对村内其他房屋未作任何整修;某县在乡村振兴迎检等工作中搞“面子工程”,多次组织养殖户临时集中以制造市场繁荣、交易活跃假象;等等。这些行为,让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但最终受苦受害的还是人民群众。欣慰的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大对这类行为的查处纠治力度,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我们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回应人民期盼的信心和决心。
民生实事来不得任何虚假,每一件都必须实得实。立什么项目,由谁负责,如何推进,何时完成,都要形成具体清单。在江苏,这已成为全省各地市的普遍做法。无论是省市级层面,还是县(市、区)包括乡镇、街道,对待民生实事从来不含糊。全省各级每年不但有民生实事专项财政经费补助,在民生实事立项前,还事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把知情权、决策权不打折扣交给群众。民生实事项目完成以后,还请群众评判打分,真正让群众成为项目的主人和受益者。
民生实事项目如期推进,必须形成责任链条,将责任压力实时有效传导。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探索形成了不少有效经验做法。如,对年度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将民生实事有效分解,落实牵头部门、配合部门,明确具体要求,夯实各方责任,并将序时进度细化到季度,做到项目化落实、节点化推进,项目的实施内容、完成时限、责任主体等清清楚楚。正是坚持责任到人,民生实事项目才加快进度,直至超额提前完成。
千难万难,只要用心用情就不难。用心用情是工作的前提,用心用情了才能用力。民生实事项目在落实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特别是新征程上,群众对民生实事的需求更加多元、期望值越来越大,小到寄快递、手机信号,大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爱农村困境留守儿童,等等。让民生实事不“欠账”,要求我们深怀感情多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同时事无巨细把每件事都办出成效,决不能敷衍应付,甚至找借口推诿搪塞。对一些棘手难办的事,要积极顺应时代变化,用真心赢得群众称道,用智慧寻求制胜之道。
金碑银碑不如群众口碑。去年以来,我们党开展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目的就是改进工作,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可以说,让民生实事项目不“欠账”,是检验主题教育最终是否取得实效的有效方式。让我们把民生实事当成一面镜子,在时时处处为民造福中,检视为民初心、赢得群众满意、无愧人民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