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社会组 > 正文
读懂新质生产力的“立”与“破”

“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过去一年,江苏发展成绩单可圈可点,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条件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立”与“破”,是关乎改革发展的一对重要概念,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读懂的关键词。要把握好“立”与“破”的次序,坚持在维护大局稳定的基础上,以锐利之姿开拓进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立是夯实新基础,破是废弃旧条件。“先立”意味着在破旧之前,要有所建树,有所准备,立的地基不牢,破的过程就十分艰难。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先确立封建土地制度,破坏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而后秦国得以崛起。改革开放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才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科技成果“破土而出”之前,必须先在“创新土壤”中扎根,吸收养分,才能茁壮成长。要准确把握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与规律,从体制机制入手,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持续推动经济新动能蓬勃发展。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如果说“立”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那么“破”就是“决胜千里之外”的行动。“立”的本质是“稳”,而“破”的本质是“进”。“立”不仅是对现有事物的巩固和完善,更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布局。刘邦“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苛法,得以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目标纲领,为辛亥革命确立民主革命方向,最终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立”与“破”之间是否可以良性互动,关键是看它们能否相互促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符合改革大局、符合民众期望的措施方案,优化顶层设计,以发展的眼光,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从而让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迸发活力。

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点,是主动求“立”的重点领域。江苏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安徽计划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黑龙江着力推动“龙江制造”加快向“龙江智造”迈进。立新破旧要考虑到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痛点。投资浪费、人才短缺和知识结构不匹配、市场接受度低仍是各地面临的考验。如果政策不能在“破”的方面更加审慎,“立”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等待时机成熟、发展条件具备,切忌盲目超前和消极滞后。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有选择地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同时,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产力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进而转向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