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媒体组 > 正文
“托幼”转型“托老”,盘活银发经济“活水”

幼儿园转型养老服务,近来在我国初现苗头。

据报道在山东济宁,一家民办连锁幼儿园正在尝试托幼+托老新模式,计划把养老服务中心开进幼儿园。这种“一小”的资源向“一老”转化,彼此相互融合的新模式,实际上在社区服务领域已有探索。如在北京市西城区就是以融合为主,将养老服务驿站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彼此嵌合。而在江苏泗阳则出现了资源转换的成功案例:一处闲置多年的幼儿园用房被改造为养老服务中心,自今年五月份运行以来,已有附近不少老人入住。

托幼与托老,为何资源需要转化融合?

探其根源,在于我国老龄化的持续深入。在社会人口结构的两端,“老升幼降”的整体变化已成定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万人,较2022年减少了534.5万人。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幼儿园的生源无法得到保障;在另一方面,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急迫。以江苏为例,2023年江苏户籍老年人口首次超过2000万,老龄化率26.02%,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能否保障每一位老年人老有所依,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由此来看,幼儿园向养老服务转型的探索值得鼓励。考虑到幼儿园拥有场地、人员和服务的天然优势,入局银发经济可谓“触类旁通”。既可以充分盘活既有资源,为相关托幼工作人员转型就业提供出路,也能为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活力。目前,我国拥有“老幼共托”相关企业36.2万余家,并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市场自发调节这双“看不见的手”已经逐渐发挥出力量。

发展银发经济,既关乎民生需求,更孕育发展机遇。但要真正解决养老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只求规模不讲质量是不行的。

托老服务,关键在人。眼下养老护理、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等细分领域,人才紧缺的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当幼儿园部分转向,开辟新赛道时,必须要迈过养老服务培训服务这道坎。人才转型再培养不是朝夕之功,再加上改造基础设施、强化安全保障、重新引流客户等方面的投入,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小。如果政府部门能有效给予政策性的引导和激励,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协调联动作用,就能为银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有效减轻转型的阵痛和风险。

泗阳此次将幼儿园改造为养老服务中心,就是一次政策引导成功范例。

江苏《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盘活利用存量闲置资源发展养老托育服务”。遵照文件精神,泗阳县秉持公办民营的原则,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城厢街道和中医院等多方合作,协力促使此次项目落地。一方面新的养老服务中心得到中医院的支持,配备了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另一方面与行政部门脱钩,交由民间组织或社会力量去管理和运作,也尊重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过去闲置僵化的一滩死水,在重新注入新的生机后,将成为畅快奔流的活水。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泗阳探索是政府引导银发经济落地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继续完善养老服务的支持政策体系带来了有益经验。银发经济是一片汹涌蓝海,唯有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充分释放巨大市场价值,才能真正从容应对老龄化浪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