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的金陵刻经、“毫毛不脱”的苏州湖笔、精巧雅致的常州梳篦、巧夺天工的扬州漆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江苏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丰富、精彩纷呈,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承、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工艺,让工艺之美更好地涵养人们的生活、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是重要的时代课题。近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了《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此次修订是促进传统工艺美术薪火相传的重要举措,为我省传统工艺美术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动能,将有助于——
推动文化遗产成为“不朽记忆”。传统工艺美术涉及衣、食、住、行等多个领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然而因其制作周期长、劳动效率低,部分经济效益不高,很多年轻人不太愿意学,技艺传承遭遇前所未有的窘境,甚至面临“断代”挑战。人才兴,事业兴。修订条例不仅能为传统工艺美术从业者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还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这一行业。为此,应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激发新、老手艺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深耕本行业的利好,下力气钻研创作,下功夫打磨质量,赋予手工艺品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还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尊重崇尚技艺传承精神蔚然成风。同时优化教育评价机制,鼓励支持更多职业院校引进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行家里手”,言传身教、带徒学艺,做好校内教学与校外传承的有效衔接,培养更多传统技艺“接班人”,让一项项文化遗产通过代代相传永远留在人类记忆长河中。
推动“指尖工艺”转化为“指尖效益”。传统工艺美术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价值,还蕴含着难以估量的经济潜力。它从来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完全浪漫化的存在,而是存活于由生产、传播到消费的经济链条上,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个手工艺职业群体和一整套行业体系,因此脱离了消费市场的手工艺无疑很难生存。在立法支撑下,应明确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路径,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创新与融合,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时尚行业、旅游产业等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文化魅力的产品,推动相关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推动“江苏印记”成为鲜明标识。“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江苏自古以来便以“技艺奇巧,花式百端”的苏作工艺闻名天下。如今更是承担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使命。过去一年,全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持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此次修订条例,将进一步提升江苏的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江苏印记”深入人心。在法治护航下,我省传统工艺美术将更好展示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工艺魅力,持续扩大影响力和提升知名度,让更多精美、精巧、精致的手工艺品畅销海内外,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推动江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器以载道,一个个工艺美术制品承载着历史潮流的变迁与时代审美的演绎;物以传情,一代代能工巧匠用精湛技艺、玲珑匠心,镌刻出生生不息的记忆。期待随着条例的修订和后续施行,各类具有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的传统工艺美术,将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焕发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