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投稿作品 > 正文
生活的痕迹,不只在朋友圈

近日,话题#朋友圈已经没有了生活的痕迹#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工作后发现,朋友圈似乎不知不觉间只剩下驾校招生、教育辅导机构招生、租房中介、还有各种办卡卖手机的广告。

作为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对这一现象深有同感。工作之后,那些在朋友圈转发选课信息、分享校园日常的同学们好像逐渐“安静”了,取而代之的是刷屏的工作资讯和公司动态。其实换个角度看,大家还是在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只是从学校涌入人海后,大家跻身各行各业,分享的信息不再是“饭堂好不好吃”“今年有哪些选修课不错”这些共同话题,而是看似打造“人设”的行业资讯、各类招生和中介广告信息。也许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也许这是他们在工作里取得的小小成就,不论分享初衷,这些都是他们好好生活、努力打拼的证据。

或许正因为工作后行业信息的壁垒,一些人觉得在朋友圈没有了生活痕迹,所以选择不再分享日常碎碎念,还有一些人直接“网络搬家”,给自己重新寻找一片“网络净土”。当代年轻人使用互联网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默默给自己的社交软件“分区”了。人们心照不宣地选择去微博宣泄情绪、吐槽不开心的事儿,去抖音和好朋友们分享搞笑视频、一起发疯。

这更像是细分了互联网上的“社交圈子”:在微博这个陌生人社交属性更强的平台上,在一些共同兴趣爱好的超话里互动,发一些生活中的吐槽也不怕被熟人看到“社死”;抖音互动更像是亲密好友圈,粘性更强、互动更频繁,休闲娱乐的程度更高;而微信包含了通讯、熟人社交属性,很多人会觉得发什么朋友圈、多久发一次需要有更多的考量。

其实终归到底,发什么朋友圈、用哪个软件记录生活,本质上是我们对社交模式的选择。就像最近很流行的“搭子”社交,有吃饭搭子、游戏搭子、逛街搭子等等。现在年轻人希望拥有一种精准社交,就是我把自己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分享给你,也希望获得你的热情回应。年轻人心中有着强烈的分享欲,对不同的社交软件有着不同的使用偏好,也恰恰是在追求自洽的生活方式。

质疑的声音可能会一直存在:“这样发朋友圈真的有意义吗?”其实倒也不必过分担忧,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除了转发工作资讯,仍有许多人坚持在朋友圈打卡运动、学习,保持自律上进的生活;有人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工作的点滴,在职业发展上迈出坚定的步伐;也有人用照片、视频、文字认真记录和分享生活中的美好点滴……这是我们在互联网浪潮中记录生活的不同方式。在不同的记录模式之间找到平衡,获得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这或许是最好的生活痕迹。

步履匆匆,也不忘随手拍下路边遇到的蔷薇花;旅途劳顿,也记得跟家人分享二三趣事。成为了为生活奔波的大人,可以选择在朋友圈记录或隐匿,也为别人的分享留一份包容,这或许就是当代年轻人的互联网社交哲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