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投稿作品 > 正文
“摒弃春节意识”是功利的教育观作祟

当下,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始放寒假。然而,河北张家口某中学高一年级在寒假通知书中,希望家长“教育孩子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假期意识”,在舆论场引发争议。当地回应称,假期安排有关表述用词不当,表达不精准,引起部分网民误解。

显然,这一回应难以平息争议。以“用词不当、表达不准确”来解释是典型的避重就轻。毕竟,“摒弃春节意识”完全背离了公众对春节的基本认知,伤害了公众对春节的深厚感情。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全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情感和期待,也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育的本质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民族根、中华魂的一代人的使命。当学校提出要“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时,其在舆论场引发的质疑和批评也就不难想见。

那么,学校提出这样的倡议,背后的动机和意图是什么?

从通知书的上下文来看,学校认为,受疫情影响,上学期线上教学效果不佳,假期不能再耽误了。而学生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聚会聚集等会耽误学习,所以,才提出要“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学生在春节假期依旧“紧张学习,不要打破住校学习、生活的生物钟”。

这一要求,本质上就是把寒假当作了另外一个学期。因此,我们才会看到,通知书上各种提醒、要求,都指向“学习”二字。假期本是放松、调整的阶段,为何仍要保持“紧张学习”的状态,甚至“不做与学习相关的事”?

试问,如果连寒假期间,都不能暂时抛开学习,好好睡个懒觉、会会亲友,那么,还有什么时候可以休息、放松一下?这样的假期与学期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意义呢?这背后,无疑是功利的教育观和落后的教育理念在作祟。

虽然“双减”政策已经落地一年多,校外培训得到了系统治理,学生课外负担和作业负担有效减轻,但是一些学校和家长仍然试图把寒暑假当作“第三学期”,当作“抢跑”的契机。我们在批评学校要求“摒弃春节意识”的同时,更需要审视的是,还有多少学校把寒假当作另一个学期,不给学生一点放松的时间和空间。

应当看到,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身心健康,也无益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毕竟,放假的本意就是放松休息,就是把青少年从紧绷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去体验书本之外的广阔生活,去做一些看似无用却有大用的事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