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投稿作品 > 正文
江苏出台校服购买新规定,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从古至今,校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礼记》有云:“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不论是古代的“长袍马褂”,还是近现代的“五四装”,或是如今各式各样的校服,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礼仪教育追求。校服是德育美育的重要载体,穿上校服就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一代人有一代人难忘的“校服回忆”。有不少网友直言:“毕业若干年了还把校服留着,青涩却美好的‘青春感’不能丢。”

其实,校服不仅承载着体现校风校训、展现学生青春风采的美学功能,背后也涉及教育公平的逻辑内涵。

大部分学校都明确,不强制要求家长和学生购买校服。然而现实情况是,有几个家长真的敢“自愿”不给孩子买校服呢?不得不说,有些学校的校服真是贵——三季套装动辄两三千元,随着孩子生长发育,还要不停换尺码。对一些条件不算特别好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父母只能咬牙跟着买,为的就是不让孩子做那个格格不入的人。还有,一些学校充斥着“衙门化”“官本位”思想,态度高高在上。在这种失衡的关系生态里,家长和学生“不自愿”,但只能“有苦说不出”。

诚然,校服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这绝不该成为强制购买校服的借口。江苏省教育厅此次发文,明确指出,确定是否选用校服应征得2/3以上家长同意,具体选什么也将由多方共同决定。其实,只有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放在首位,让知情权、选择权平等地回归到每一个家庭的手中,才是真正顺应人心。教育公平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简单的,那就是始终以人为本。将是否选用校服的权利明明白白还给家长和学生,将好政策实实在在落地,就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采购环节极容易滋生腐败,反映在校服选购上就是“价格贵”“质量不好”,学生和家长被当成“韭菜”,一茬接一茬地割。江苏省教育厅此次发文,另一个重点就是着重强调警惕“校服腐败”。

校服的制作生产一度成为服装生产企业眼里的“香饽饽”,很多企业为了吃到这块“肥肉”,不惜使用违法违规手段与相关部门套近乎。权力部门和相关企业之间形成某种利益关系,若不及时监督制止,权力寻租的空间会更加膨胀。为此,江苏省教育厅提出实行“明标识”“双送检”“黑名单”等制度,遏止投机钻营;明确采购单位应全程公示校服采购信息,包括向学生和家长公示通过招投标等公开方式选定的校服生产企业、校服质量标准、采购流程、采购价格等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以上举措,积极意义在于,调整了家校之间关系失衡的状态,为家庭参与决策校服选购扩展了空间,进一步疏通了监督和反馈通道,为家校双向奔赴和深度合作打开一扇门。当然,让政策落地,必须要警惕形式主义,更要避免成为“一纸空文”“一阵风”。

把权力运行纳入法律法规,让企业充分平等地参与校服生产市场竞争,让家庭拥有自愿选择的权利,让每一道流程都在阳光下运行,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让质量上乘、整洁漂亮、特色鲜明的校服穿在孩子们身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