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规划特别提出,加大对脱贫地区的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非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稀缺的文化资源。通过支持各地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帮助相关人群学习传统技艺,对于非遗的保护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非”同寻常,“老树枝”长出“新枝桠”。非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是点亮乡村振兴的一盏明灯。中国的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非遗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产物,承载着来自乡村的文化记忆。乡村要振兴,非遗可先行。以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因素,是乡村振兴的气韵,为乡村振兴“提气”。一方面,要把握好非遗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打造亮点突出、竞争力强的乡村特色非遗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应借助互联网拓宽传播渠道和销售途径,将特色鲜明的非遗元素和符号植入产品,打造辨识度高的农村非遗文创品牌。
高“非”远翔,“老手艺”赋能“新生活”。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彝绣非遗传承人乔进双梅,自2015年与四位村民一起,在民主乡玛瑙村苗寨成立了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后,成功带动当地168位绣娘灵活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云南紫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田静,在过去10多年里,在当地培养出300多名紫陶手艺人,他们的年收入从1万多元增长到了6万元以上。学习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实现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老手艺”成了“新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
神采“非”扬,“老传统”站上“新舞台”。在乡村中激活沉睡的非遗传统文化,也能激发出乡村文化的无穷活力。对非遗文化和非遗项目来说,保护不等于抱残守缺,传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只有坚持创新,保持自己的鲜活度,才能让传统技艺真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藏羌织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带领村寨的藏族羌族妇女,从事藏羌织绣创业,近年来与多个知名国际品牌合作,让传统非遗在国际视野大放异彩。在乡村振兴中,借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既是讲文化故事,也是讲振兴故事,两者相向而行,世界就能听到更多中国好声音。
非遗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淬炼而成的。它既记录着历史、反映社会生活,也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非遗+乡村振兴”,是保护和传承,为传统文化“开枝散叶”;也是产业的振兴,为百姓筑起致富道路。让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非遗和乡村比翼双“非”、“遗”往无前,农民的生活定会越来越红火,中国的好故事定会越来越多,越传越广。□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