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死亡”,岂能成为一场儿戏?
2024-11-05 17:46: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

近日,话题“死亡三秒流行校园严重可窒息致死”冲上社交平台热搜第一。据报道,有学生家长表示,一种“死亡游戏”最近出现在校园,该游戏被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通过特定动作让体验者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状态。网上有部分体验者发过自己玩该游戏之后的“所见所感”,有人说是“看见童年场景”,也有人说是“目睹梦幻景色”,甚至还有人觉得是“前世记忆”,令不少家长颇为担心。

那么,体验“死亡游戏”真的只是像玩了一场游戏一样简单吗?显然不是。有专家就指出,“死亡游戏”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严重者会导致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直接危及生命。

其实,“死亡游戏”并不是什么新奇玩意,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青少年当中,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内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传播。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对此明确表态,“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部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同时要求中小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保障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如今“死亡游戏”为何又能卷土重来,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不可否认的是,这与青少年追求新奇体验的天性有关。一般来讲,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和分辨力都较为不足,但往往好奇心和模仿性比较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因此,在面对所谓能“目睹梦幻景色”的“死亡游戏”时,一些孩子禁不住诱惑想要尝试,便不顾后果做出大胆的举动。

从另一方面来看,“死亡游戏”能卷土重来,说明相关的监管工作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和十几年前不同的是,当下,互联网高度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青少年每天要面对充斥互联网的各种信息诱惑,一些不良内容也悄然潜入青少年的身心。一些辨别能力不足的青少年在接触到“死亡游戏”相关信息时,很容易受到蛊惑。

这也提醒我们,相关监管应紧跟脚步。监管部门和平台企业都应积极采取行动,与其等到事后问责不如做好事前监管。对于“死亡游戏”抑或其他易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的有害信息,在平时都应加强监管与预警,从源头上减少此类危险游戏传播的渠道。

同时,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更要织就一张严密的校园安全防护网。具体来讲,学校应强化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密切关注学生的课余活动,一旦发现不对的苗头及时派人制止,为青少年的成长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家长应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如具体的案例讲解或情景演绎等,破除所谓“死亡游戏”的神秘色彩,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死亡游戏”的危险性,而不仅仅只是让安全教育走个过场。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岂能儿戏。如此害人的“死亡游戏”,当休矣!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