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我国世界遗产大家庭再添“新成员”!据媒体报道,近日,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4处入选。此外,不久之前,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广西桂林喀斯特3处地质遗产地入选第二批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
接连不断的申遗好消息传来,着实振奋人心。被誉为“植物庞贝城”的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其内化石标本特征保存精美,远古森林群落结构保存完整,能够直观让人们窥见近3亿年前森林的模样;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已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这些通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非凡礼物,具有不可言喻的科研价值和历史意义。
可以看到,“最高”科学相关性、“非凡”地质要素过程的“关键”地点、可作为“全球”参考、“最佳”代表等这些被国际地科联遗产地罗列为筛选标准的词眼,足以说明其稀缺性和典范性。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最新评选出的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今天,无一不在发挥着水利灌溉作用,且经过世代流传,早已兼具实用效益和文化、美学价值。
成为世遗确实值得骄傲和自豪,说明我国相关保护工作行之有效,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申遗成功远不是终点,可以说仅仅是个开始,保护传承利用还应久久为功。如何进一步做好大众科学普及?如何兼顾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如何让世遗“开口讲故事”?这些都是接下来要做好的事。
可以明确的是,世遗的发展与保护应并行。这些年,相关的遗产保护项目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前不久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就采取数字复原与展示技术,复原出中轴线上已损毁或消失的历史遗址、遗迹及生活场景,这种新颖的方式既能够用数字化方式“定格历史”,还能让人直观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感。
除了合理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活化保护,还需要明确“保护什么”和“怎么保护”。原有工程也好、遗址遗迹也罢,这些都是世遗的一部分。其次,与世遗相关的建筑物、文物和文化都是需要被保护的范畴。世界文化,和而不同。或许,在一些“疑难杂症”的具体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别的国家关于文保的理念和方法论,为更多世遗的保护提供可参考路径和国际支持。
实践证明,世遗吃好“旅游饭”,在于加强内功修炼、抱团发展。比如,闻名天下的都江堰,先后打造5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在旅游开发中就是与青城山等景区高度绑定。江苏兴化垛田整合周边三个乡镇资源,开发出研学、垂钓等多种旅游形态,最终打造成功的千垛景区一改每年只能“旺一季”的怪圈。
此外,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世遗的保护不是某一部门、某一国家的事,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只有全社会凝聚起对世遗的保护共识与合力,这项工作才能世世代代做好做深,“凝固的历史”才能真正成为一汪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