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博物馆“文创”,既要有“文”更要有“创”
2024-08-04 17:27: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江一苇

“一串香菇、一串蟹棒、年糕、丸子、西蓝花,盖上锅盖……”最近,社交平台突然流行去甘肃省博物馆买“麻辣烫”。在这里,各种食材被做成了毛绒玩具,统一放进加大号的毛绒砂锅,顾客还可以根据口味展开“私人订制”,最后得到一把全食材版的玩具花束。不少网友看过视频后,留言“过家家式的互动,对小学生来说有些幼稚,但对年轻人却刚刚好”,又戏称“中国人有自己的jellycat(知名玩具品牌)”。

打卡、分享、传播、爆火,一套流程下来,甘肃麻辣烫的风这回不光吹在餐馆里,更吹到了博物馆。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首个爆款文创了,丑萌版 “马踏飞燕”玩偶至今还是博物馆文创领域的翘楚。近些年来,文旅产业势头强劲,博物馆文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只是,我们发现,同一片市场水池中有些文创叫好又卖座,有的则默默无闻。究竟什么样的博物馆文创能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

文创是文化的创新延续,博物馆文创好不好,本质上要看创意够不够。我国幅员辽阔,经过不同朝代的历史叠加,几乎每个地区的博物馆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成果。不过,家底太过丰厚也会带来历史脉络复杂,难向社会全面科普的问题。这时候,独具创意的文创就成了一把钩子,先撩开历史的一角面纱,再吸引大伙儿向内探索和挖掘。

加上大众审美和文化需求有了较大改变,文创不能仅是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制或者拼接,更得注重表达方式的创新。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书签、冰箱贴、明信片等文创“三巨头”已逐渐淡出“顶流圈”,反而是出新搞怪的文创频繁出现在生活和社交平台上。这边有精神状态领先的“马踏飞燕”,那边就冒出了吴王夫差胖宝剑和能当笔架的迷你兵马俑,甚至还有古今生活交融的创意盲盒摆件。这些文创摆脱了“纪念品味重”的特点,不再作为“旅游”“打卡”的附属品,而在更多元的应用场景中具象化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成为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介。

除了充当传统文化的推介官,博物馆文创也成为了文旅经济新增长点。社交平台上,经常有游客为了买到某件文创专门打卡博物馆,他们或单枪匹马或组团进货,抢到心仪文创后还不忘和互联网家人分享秘诀。这样一看,拥有一款或多款热销文创,至少能带动博物馆及其周边区域的客流量,增加博物馆收入,拉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文旅消费的良性循环。

实际上,文创本身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全国多地也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这边,广西柳州结合鲜香爽辣的螺蛳粉,推出了螺蛳妹抱枕;那边,古都西安推出了毛绒版腊汁肉夹馍,山东东营有自己的“电子木鱼”摆件,河南安阳做出了印有甲骨文的热汤面,更不用说各地以城市代表建筑制成的文创雪糕。可以说,结合了独特创意和工艺的文创既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同样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再说回到博物馆文创,尽管“热风”正盛,但仍有部分博物馆文创声量小、销量低,很难依靠文创来撬动流量和大众目光的天平。个中原因既包括文创本身创意不足,也存在市场定价过高的问题。短时间内,博物馆文创的热潮不会衰退,各家文博机构要想杀出重围,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抓住文创消费主力军的心,尤其是了解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成长于新一代网络和社交环境下的冲浪er们,追求的是个性化、互动性以及文化深度并存的消费体验,想要获得的也是心理上的共鸣。

对于博物馆文创来说,既要上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面向大众进行生动翻译,其开发过程必定不易,也鲜少可以“出道即巅峰”。不过,由近年来爆火的部分博物馆文创案例来看,文化的厚度和创新的力度,决定了博物馆文创能走多远。各花入各眼,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文创花园里,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更多文物穿上新衣服,从展柜里跳出来,活灵活现地走进千家万户,也让文化创新的风一直吹下去。

标签:
责编:喻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