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地评线】听·见丨盲人出行“无障碍”,城市方是真“友好”
2024-07-28 11:45: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

近日,有媒体报道,盲人博主夏果拍摄的一段自己独自去食堂就餐的视频火了。网友们惊讶地发现,对一名视障人士而言,一次简单的外出就餐竟然走得如此心惊肉跳:没有盲道的路段全凭记忆小步摸索,盲杖不小心绊到路人,下台阶不仅时刻担心踩空,还要警惕随处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物……一不留神,夏果的额头还是结结实实撞到了门上。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视障人士已经突破1700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难在大街上看见他们的身影。如果不是这些盲人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自己独自出门的视频,让大家沉浸式体验盲人出行的“实况”,恐怕许多人还无法意识到,原来城市中的无障碍环境还没有那么“友好”。

就拿视障人士的“生命线”——盲道来说,在一些商业街区、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区域,时不时可以看到盲道被车辆和物品挤占的情况,甚至有一些盲道沦为商家摆放东西的“杂物道”。此外,有些盲道并不连贯,无法形成完整的路线,有些地方甚至突然出现明显的高度差,却没有相关提示,给视障人士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盲道之外,视障人士出行会遇到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有人因无法分辨方向而迷路,有人牵着导盲犬却被禁止进入公共场合,有人因红绿灯没有提示音无法判断是否可以通行等等。若每一次出行都如这般阻碍重重,无疑会大大限制他们的生活范围,更令他们感到挫败与无助。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关乎着视障人士、其他残障群体和老年人的实际权益。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需要系统化推进。一方面,从设计、施工、验收到后期维护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强化管理措施,确保无障碍设施的功能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障碍环境的构建牵涉到众多领域,需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外,还需要提高公众对无障碍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无障碍环境的知识,从社会层面上营造一种对残疾人和老年人支持和尊重的氛围。比如,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宣传,使他们了解与导盲犬相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引导和帮助视障人士。

去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性法律,这部法律填补了以往法律政策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规范空白。除了对无障碍设施建设做出了相关规定外,还针对无障碍信息交流进行了规定。比如,其中规定了国家鼓励新闻资讯、社交通讯、生活购物、医疗健康、金融服务、学习教育、交通出行等领域的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逐步符合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和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在当下的数字化社会中,只有弥合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解决他们打车难、看病预约难、缴费难等问题,才能算真正打造一个全方位无障碍的环境。

一个真正友好的城市环境,应包容和便利所有人。建设无障碍环境并非单靠一方之力,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从简单的行动开始,比如不在盲道上停车,或是遇到工作中的导盲犬时不进行干扰,又或者主动帮助清理盲道上的障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足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包容。

标签:
责编:国亚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