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地评线】听·见︱中小博物馆提升“可见度”,内功不可少
2024-07-21 10:2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鲁苏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博物馆成为许多游客打卡的首选,“亲子游”“研学热”进一步带动了“博物馆热”。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人潮汹涌,一票难求。对比之下,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博物馆却乏人问津,比较冷清。

国家文物局今年5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其中除了大型博物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坐落于各城市、乡镇的中小型博物馆。这部分资源不能沉睡。

让游客关注那些比较冷门的中小博物馆,仅有呼吁和引流是还不够的,更应看到其“养在深闺人未识”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中小博物馆往往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宣传不足或展品专业性过强等原因,导致知名度较低;同时还普遍面临运营经费不足、体制机制不顺、文旅产品贫乏等困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小博物馆往往拥有独特的展品和展览内容,可以吸引特定领域的爱好者或研究者,具备可供参观者深入学习某一门知识的功能,有的还在唤起乡土记忆、贴近百姓生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比如,全国首家布鞋主题博物馆——北京布鞋文化博物馆展出300多件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布鞋藏品,以及与布鞋行业发展相关的广告画、鞋盒及工具等;位于武汉的中国油脂博物馆,有8000余件中国自古至今的“油脂”文物;坐落于江苏如皋的华夏电影胶片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民办电影博物馆,集中展示了1905年以来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史……这些博物馆虽然规模不大,专业性较强,但依然展示了某个侧面的历史文化或自然风物,不乏个性趣味,也能让游客感到不枉此行。

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小博物馆自身独有的、小而美的情感价值,探索出更适配、更动容的“打开方式”,让处于聚光灯之外的冷门馆更多地进入大众视野?除需要适当加大投入之外,更需要冷门馆摒弃以往“静处一隅”的姿态,精准定位,练好陈列“基本功”,创新策展方式、传播渠道,利用科技赋能加深与观众互动,与其它博物馆、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合作与交流,提升自己的“可见度”。

事实上,已有不少中小博物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上海的钱学森图书馆推出原创实景沉浸剧本体验《归乡1955》,探索思政教育新思路、新方法。不少冷门博物馆通过社交平台突破发展束缚,成了知名的“网红博物馆”。如北京民俗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都跻身社交平台热门推荐;上海交响乐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广州地铁博物馆等,在社会上也已小有名气。

期待“犹在深闺”的中小博物馆都能抓住眼前的发展机遇,乘“博物馆热”的东风,展翅飞入大众视野。

标签:
责编:耿文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