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走过365个日夜,我们用“心”听见
2024-06-06 14:23: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江苏评论员 云柏 江一苇

6月,是离别的日子,亦是相逢的时节。

去年今日,高考前夕,新江苏传媒“听·见”栏目首篇小文《一顿免费早餐,释放一座城的温暖》,在同样的温暖中和网友见面。开篇即表白: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灌注,没有难以下咽的说教,有的只是如老友般的絮语。透过文字,与你共视人间百态;透过文字,和你看遍天地四季。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我们写下365次的首语,是初衷,也是真心。当你从字里行间获得共鸣,当恰如其分的温度熨帖着你的心,或许,这就是“听·见”的意义吧。

我们在文字里,听见时代呼啸而过的声音。苏子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值此时刻,我们正身处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洪流裹挟下,我们经历,我们讨论,我们为其欢呼呐喊,我们也有片刻茫然……记忆的针脚蜿蜒绵亘,带我们穿引这些令人难忘或早已遗忘的瞬间,缝合出一个名为“永恒”的时代。

我们经历,与璀璨时代同频的振奋时刻。新中国成立74周年之际,中国科考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以攀登者的姿态与祖国同框;亚运会赛场激战正酣,东海之滨的之江大地,拿出了“万里尚为邻”的热情姿态与开放气度;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逐梦苍穹,此去银河飞渡,中国足迹再一次镌刻在浩瀚宇宙。

我们经历,与无数个体重叠的人生时刻。高考铃声响起,春晚倒计时刚过,考研教室里的笔刷声仍在耳畔萦绕,毕业论文的致谢在眼前重新变得鲜活。岁月轮转,我们借文字细数曾属于每个人的共同记忆,也为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你喝彩加油。

我们讨论,在交流与争锋中保持理性的平衡。面对一些青少年所谓的“容貌焦虑”,我们将笔尖转向“美”的万千定义;当卧铺车厢里的挂帘成了颇具争议的话题,我们转变视角讨论“理解万岁”的真谛;“成都迪士尼”野蛮生长之际,我们呼吁适度“玩梗”才能真正体会闲云野鹤般的乐趣。

我们讨论,在泥沙俱下的信息环境中迎接真相的到来。当“抢盐潮”引发话题,当“全网寻找秦朗”变成闹剧,当微短剧用算法精准“围猎”老年人,当“卖惨式摆拍”成为收割注意力的撒手锏……我们一次次用文字拨开雾障,戳穿流量编织的谎,迈向真相的步伐从未踯躅。

我们在文字里,看见新景背后的意韵。万里江河源自汩汩细流,每一场令人惊羡的壮阔和盛大也始于一个个细微而新颖的存在。它们可以是新的现象,可以是新的称呼,也可以是新的表达。于是,浪潮激荡间,我们透过某处翻飞的水花,定格社会广角中的精彩一刹。

“听·见”栏目诞生的第25天,盛夏的“多巴胺”在这里登场,色彩与心情的新潮关联开启我们对社会新现象的讨论:i人和e人、淡人和浓人,人生剧场里的多种人设标签成为火爆一时的新话题;放假的大学生纷纷当起“德华”带娃,在“口嫌体直”中具象亲情;素未谋面的网友流行互寄特产礼物,将包裹着的乡愁投递到更远的地方;音乐节、演唱会的热浪翻涌,我们亲身体会到享受当下的畅快与恣意。

万花筒般的现实生活,总能转出意想不到的惊喜。淄博空气里的烧烤香气还在扑鼻,“尔滨”的冰雪让“想你的风”吹遍各地,渭水河畔的一碗麻辣烫则在“热辣滚烫”中缓解了天水多年的“怀才不遇”……隔着笔尖漫游中国城市时,我们思索过天津民间跳水队的浪花能有多高,从多座城市“出圈”的共同规律中发现“真诚乃是唯一的必杀技”,讨论过网络流量之后城市的发展,也见证小众的县域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特种兵旅游”也好,进行一次慢节奏的Citywalk也好,大家总能在寻找“诗与远方”的路上相逢。

当然,惊诧于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事物时,我们同样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感到欢喜。课堂搬到考古现场、文博机构一票难求,有人抬臂落掌间秀出汉服唐装,有人远赴异域带国宝“归乡”,还有人矢志寻找和复刻古老的非遗。传统文化沁润着你我,深厚的土地响起延续千年的高歌。

我们在文字里,听见并看见每一个渺小却伟大的自己。天高地迥,宇宙无穷,而渺小如你我,整日埋头,为三餐茶饭奔袭无休。但星星从尘雾中诞生,沧海自波澜间潮涌,一切不凡皆脱胎于平凡,一切伟大都以平凡的生命作为始终。终有一天,所有渺小都将化为热泪,我们会驶阔平原,伫立山巅,再携星河满衫。

在这里,我们看见无数为梦想狂奔的小小“蜗牛”。盲人女孩马奕菲将磨难编成音符,带着她走上举世瞩目的舞台,也走进日思夜盼的高等学府;“草根”车手郭小蓬用二手的轮胎和租借的车拿下冠军,在人生赛道里同样驰骋;55岁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乘着诗于人潮间穿游,在“苦日子”里咀嚼梦想的“糖”。

在这里,我们看见无数献给陌生人的爱意。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在危急关头纵身一跃,挽救起鲜活的生命和摇摇欲坠的家庭;宁波市组建的“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无偿为社区有需要的家庭接送孩子,每一张陌生却稚嫩的脸庞都成了“奶奶”的“宝贝”;年轻人在网上签署“陌生人父母互助条约”,超越血缘亲情的互相关爱,似乎是不用言语的默契。


在这里,我们更看见无数次城市与你我之间的双向奔赴。一口滚烫的粥饭在天将亮未亮时送达,解决了一线环卫工人的就餐难题,也慰藉了一颗颗善良朴实的心。一份盲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全国两会亮相,摸得着的“民主”让视障人士的心愿得以“看见”,也让更多残疾人的心声得以倾听。一条载满新鲜果蔬的“背篓专线”在黎明时分进场,立在窗前的扁担曾挑着生活的重任与辛酸,如今也在白炽灯下感受着一座城的温暖。

平凡的伟大,来自为梦想追逐的人,来自为他者奉献的人,来自你我生活的城市和乡村,以及这片土地上所有忙碌的人。

365个日夜,“听·见”倾听着全国网友的心声,将目光投向大家都关心的领域,并以年轻视角和笔触写下一篇篇具体而微的社会观察。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的一路驰骋中,我们是陪伴者,是经历者,更是见证者。

“听·见”评论团,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这一路走来,专栏离不开提供帮助与支持的文字前辈,离不开愿意等待并给予鼓励的万千观众。我们谨以此文,向所有陪伴“听·见”栏目成长的朋友奉上谢意。

每一条河流,都有向海的梦想;每一簇火苗,都渴望成为耀眼的光。刚满一岁的“听·见”将再度启程,我们还要用青春的眼睛去看更高的山、更远的河、更辽阔的土地,用手中的笔去写无尽的梦想、激昂的热血、真挚的情感。

夏天的蝉鸣又起,我们相逢一处好景。文字还在,来日方长。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柏丽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