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南京市城管局
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 鹏飞
2月22日,南京迎来龙年第一场雪,让大街小巷银装素裹的同时,也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不便。多部门闻雪而动,一夜无眠,扫雪除冰以确保道路安全,让第二天的南京主次干道再现“一夜雪无”。有网友感叹,“南京市政从没让我失望过,一夜雪无”。仔细回想,南京近几次的降雪都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每一次一觉醒来,都能看到“一夜雪无”、一路畅通的惊喜。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有网友反映,“因为覆雪面积有点大,所以也能看出清扫程度上略有差异:车行道显著优于人行道。”有些市民也观察到,清晨时,在一些背街小巷、小区内部道路、临路(街)单位、门店门前等地,仍有少部分积冰积雪现象,稍不注意,人就容易滑倒。
其实,就积雪清扫而言,往往是车辆、机械和人工齐上阵,雪铲、雪滚等工程车辆也难免有清除不到的角落,这就依赖于人工用扫帚和铁撬来清理。而背街小巷、小区内部道路等区域,车辆、机械往往难以深入,更依赖于人工作业,时间紧急的情况下,需要工作人员们轮流休息、交替吃饭,才能确保道路上无积雪无结冰。但一座城市在特定的时间段可用于扫雪的人力物力毕竟是有限的,优先保障更为重要的城市道路,也是一种合理的考量。
如何在扫雪除冰中更好更快地清扫“最后一公里”?就需要各方下足“绣花功”。
让更多的相关人员参与“最后一公里”的清扫,一直是一剂“良方”。比如,为了解决居民家门口出行“最后一公里”积雪清扫问题,不少街道、社区等基层工作人员就成为了主力军。但有时人力有限,清扫效果无法尽如人意,这就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员参与进来。在一些小区,可以看到一些热心居民主动加入到扫雪除冰的队伍中来,这种无言的邻里关怀,为寒冷的天气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图片来源:南京市城管局
而对于临路(街)的单位、门店、住户而言,“各扫门前雪”不仅是自发的文明传统,也是硬性的文明规定。南京市市容环卫(门前三包)责任书中就要求:道路、场地应当定时清扫、保洁,门前地面无积水、积冰、积雪现象等。此次降雪后,南京市城管执法人员便发动沿街单位、店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自扫门前雪,提高保畅效率和安全通行水平。
图片来源:南京市城管局
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巡查工作。由于天亮前气温最低,道路积雪不及时清理容易结冰,早高峰时,清理速度又会放缓,未清理的积雪还会被压实,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巡察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对于一些商家、企业未能够及时清扫“门前雪”的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巡查,及时整查缺补漏。只有自律与他律并行,自觉与督促并用,才能够更好地美化城市容颜。
无论如何,降雪天,城市清雪工作绝不能忽视“最后一公里”。期待每个人多尽一份力,路上就会少一些积雪和坚冰,城市也会在大雪纷飞中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