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带来怎样的思考
2023-09-05 09:1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苏醒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近日,一部短视频剧集《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预告片和已推出的两集正片一共不到10分钟却是细节满满,在某短视频平台话题播放量就超过10亿次播放量,短时间内登顶多个平台的热榜。“只是单看评论区,已是泪流满面”,这场关于“国宝出逃”的热议,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弦。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短剧由两位年轻的up主制作,讲述了大英博物馆内一盏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人形出逃,在一名中国记者的帮助下,重回祖国的故事。浪漫的幕后故事、独特的立意、精细的设计,小玉壶一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让不少网友“破了防”。

这部短片的产生更像是一场接力。“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等我”今年年初,up主“煎饼果仔”隔空地回应网友的评论,z世代们脑洞大开就此一拍即合。“停更三个月,推掉商务合作,最后远赴英国”半年过去,这份早已淹没在互联网之中的约定有了新进展,创作出了这个流失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故事。

“是一场盛大的、浪漫的、震撼的大洋彼岸中华文物奔赴之旅”,这些从事自媒体的年轻小伙伴充满对历史和传统的热情,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家人”“回家”这些关键词伴随着归属感和安全感,唤醒了观众的民族情感,狠狠地共情。短片激起人们对于流失在外文物的关注,传达出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关乎全人类文明的共同情感。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文物”的声音充满了社交媒体热搜第一。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大英博物馆,承认丢失了2000多件藏品,牵动着所有在大英博物馆有文物国家的心。这些珍贵文物年代跨度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9世纪,它们的丢失是世界文明的损失。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部一集不到五分钟的短剧,用小制作却赢得了国人发自内心的掌声。经得起大众的审视与琢磨,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单看平平无奇的台词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让我们看到了自媒体新的发展方向。

小短剧也有大情怀,一句“等我”的承诺让“文物奔赴”。是兴趣使然、是为了“家国永安”。《逃出大英博物馆》或许还很稚嫩,但拍出了许多网友真正想看的故事。事实上,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爆火是有迹可循的,牢记历史的屈辱、望洋兴叹的无奈、刻骨铭心的悲愤……自媒体运用各种传统文化的微观象征符号与社会互动,将“个体的微光汇聚凝结”书写新一代的集体记忆,让我们“不要失忆”。

“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自媒体创作者被时代赋予了更多自由创作的可能但同时也肩负着更多传播有益社会声音的责任。“当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国人眼中,每一件文物都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灵魂和喜悲,集体记忆唤醒了情感追忆。

“文物无声,但历史震耳欲聋。”带着赤诚之心,《逃出大英博物馆》团队用自己的行动唤醒大众的群体记忆,重建了我们与历史的联系。这部才更新两集的短剧让网友们意犹未尽,苦等更新的网友们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人都曾经为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发声,以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的中国风动漫《子归》、以敦煌壁画上飞天视角拍摄的《敦煌遗书》……自由创作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思考。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让我们联想到成龙2012年拍摄的电影《十二生肖》,虽然作品的剧情过于理想化,但在这部电影播出后,法国皮诺家族真的把鼠首和兔首归还给了中国。一部电影、一个短视频或许不能改变很多,但“国宝回家”确有其事。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守住“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和情怀”仅靠一腔热血难以持久,要立足文化价值深处,带着自身的思考,肩负社会责任前行,让历史文化瑰宝成为创作者们取之不尽的宝藏素材。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也期待着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能够早日回家。

标签:
责编:胡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