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苏鹏飞
随着暑期到来,所谓“熊孩子”的话题又成为社交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近日,某作家在微博记录了不少家长带孩子乘火车受到区别对待的情况,其中更有列车乘务员广播中反复提醒“如果您的孩子哭闹请去车厢连接处。”这也引发了网友的讨论。
无独有偶,近日有网友反映,在外国某餐厅的门前摆出了“禁止儿童进入”的通知。在网上相关新闻微博的评论区,也有网友建议:“商场和饭店啥的,应该设立‘无儿童区域’,有些孩子打打闹闹,有点吵人!”实事求是说,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缺乏基本的控制能力,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调皮好动、哭哭闹闹也是难以避免的。也有网友表示,并非所有孩子都无休止吵闹,也并非所有家长都不明事理,以个别不文明现象排斥整个群体,将孩子吵闹引发的不适感完全归结于家长失责,这对家长们也不公平。
实际上,在暑期旅游旺季里,担心因为带孩子出行而遭遇到嫌弃脸色,也让不少带娃出游的家长陷入了深深的担忧。有一位家长就坦言:“紧张一直伴随着高铁的旅程,生怕儿子哼唧两声,周边的乘客就会投来异样的目光。殊不知,孩子偶发的哭声他自己也不想啊,作为家长,我也只能谨小慎微。出去玩本应该是开心的,却没想到刚出门就emo了。”
对此,有网友评论认为,一方面人们对于自我空间的保护意识,出门在外不想被人打扰,尤其遇到类似“他还是个孩子”等护犊子式回复,更是头疼。而另一方面,或许是一种舆论霸凌,在流量至上的现今,孩子闯祸的新闻动辄就被冲上热搜。在这类新闻不断冲击下,一些网民也形成或固化了某种思维定式,即大多数孩子都好动、容易闯祸,而“熊家长”们通常都不负责任,缺乏对孩子的管教。
当然,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少部分失职的家长。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所坦言,在社会对儿童保持应有宽容的同时,父母必须承担起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并且将公共场合的界限意识从小就灌输给孩子,共同营造公共环境秩序,从小塑造孩子们的秩序意识,决不可一起“倚小卖小”。没有人天生就明白规则、知晓秩序,良好的家庭美德教育和社会公德养成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一些网友的建议则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建设性。譬如有人认为,争执争吵不如建立一个对孩子更友好的社会,这需要每个人的支持容忍和共同努力。还有网友提议,如果将高铁车厢合理分类,给儿童划分出独立的空间,会不会有效缓解各类人群的压抑情绪?如果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当中,会不会避免一些矛盾的激化?实际上,我们已经能看到,一系列健全完善的公共空间正在悄悄出现:商场里普遍配备了“母婴室”甚至“亲子卫生间”,很多餐厅也都在室内增设了儿童游乐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儿童车厢”“母婴车厢”等也会出现在每一辆列车中。
少年儿童永远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舆论场上,切不可让一些“负面”节奏裹挟情绪,与其抱怨,不妨携手探索和打造更多能“释放孩子天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