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要考准“核”,也要核准“考”
—— 也谈精简优化基层考核
2024-10-24 11:3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考核越来越细,赋分越来越具体,有些地方千分制都不够用了,甚至搞出了双千分制;调度越来越密集,年评比、半年总结不够使了,一些地方甚至搞日调度、周评比……”最近,考核中的“繁琐哲学”等问题引起各方广泛热议。

考核是重要的指挥棒、灵敏的风向标。正如“老师考什么,学生就背什么”一样,上级考什么,下级就做什么。考核是否科学、有效,决定着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正因为考核这根指挥棒很“灵”,因而稍不注意也会冒出一些问题。比如,考核繁琐问题,从十分制、百分制到千分制、双千分制,一些地方设置的考核指标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比如,非必要考核过多问题,各个部门都想“搭车”把自身工作纳入指标体系,导致非必要考核指标越加越多;再如,考核组织欠科学问题,多头考核、重复考核、交叉考核,让基层疲于应付,负担过重;又如,考核成果运用问题,动辄“一票否决”、签责任状,与问责挂钩,使考核成为基层“难以承受之重”,等等。

作为推动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考核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什么时候,必要的考核都是需要的。幻想从考核过多的一个极端走向天下无“考”的另一个极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首先要破解考核中的“繁琐哲学”。破解这个问题,不是说连必要的考核也不要了,而是要紧紧抓住精简优化这个关键,围绕“考核谁”“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做文章,努力做到既考准“核”,又核准“考”。

所谓考准“核”,“考”就是“考核”,“核”就是关键、核心、本质。考准“核”,就是要紧紧围绕考核的核心目标、关键环节、本质要求设置和实施考核,让考核考得其所,考得其“要”,考得其“效”。从实践看,一些考核之所以带来各种问题,就是因为考核走了形、变了味,或变成为考核而考核的“繁琐哲学”,或变成转嫁责任的“层层甩锅”,或沦为不顾基层实际只压“担子”不给“路子”的官僚主义,或沦为只重表象而远离本质的形式主义。让考核考准其“核”,就是要看一看考核的目的是否正确正当、出于公心,考核的手段是否科学合理、务实有效,考核的抓手是否突出简便易行、务实管用,考核的结果是否奖优罚劣、激励担当。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考核的真正目的是推动工作、助力发展。在具体考核中,要既考察基层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的成效,又要深入群众听真话、看实情,把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变成重点考成效、看“潜绩”,使考核真正成为指引工作的“风向标”、推动工作的“助推器”。

所谓核准“考”,“核”就是审核,“考”就是考核。核准“考”,就是要严控“考核总盘”,严管考核指标,严防“搭车考核”,让考核事项更加精准、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坚决摒弃“把考核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考核泛化”;就是要优化考核的组织,加强考核统筹,优化考核程序,控制考核频次,坚决整治多头考核、交叉考核、重复考核,防止层层加码和“剧场效应”;就是要科学合理使用考核结果,使考核成为奖优罚劣、激励担当的有力手段,坚决防止动辄“一票否决”,加重基层负担。

考核是一门必须掌握的科学,也是一门必须学好的艺术。考核的水平影响着工作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不搞“繁琐哲学”。这几年,江苏不断优化考核指标和方法,紧扣全省发展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相信,只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用好考核这门科学,提升考核的艺术,在精简优化基层考核中既考准“核”,又核准“考”,就一定能够激发出“以考促干”的强劲动能,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江 东

标签:
责编:孔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