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办好“一件事”背后的“事”
—— 透过“新词”看改革
2024-09-29 15:37: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优化政务服务,政策再度“升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继国务院发布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和新一批重点事项清单后,我省印发实施意见,部署实施29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以有效提升服务效能、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政务服务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效,就是不能卡住、堵住,节奏要快、效率要高;办成,体现出鲜明的结果导向,不仅要办,还要办成;一件事,就是一揽子事一次办,而非其中每个事项分着办。“高效办成一件事”,紧紧抓住了政务服务的底层逻辑,是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企业群众需求导向转变的有益探索。

过去,一些地方在优化政务服务方面推出不少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那种“半蹲式”的办事窗口虽然越来越少,群众办事也“门好进、脸好看”了,但在一些地方,事还是难办——要么涉及多个部门、流程繁琐复杂,办一件事要跑好几趟;要么办事时限长,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要么材料多头提交、重复提交,让人烦不胜烦。为了解决问题,一些地方创造性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收获不少好评。但也要看到,“办不成事”窗口恰恰反映出群众办事中仍然会遇到“不好办”“办不成”的尴尬。现实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不是一个“办不成事”窗口所能解决的。“高效办成一件事”,针对和破解的正是这类共性问题。

从“一堆事”到“一件事”,从“多次跑”到“高效办”,政务服务“优”无止境。我省创新推出的“不见面审批”,已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亮丽名片。从“不见面审批”到“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提档升级,制度设计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在省级层面开发推出“一件事”受理端,基层办事人员可登录一套系统办理更多事项;在全省布置安排12345热线“民声接听员进大厅”;还有一些地方推出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周末不打烊服务等,得到群众好评。“高效办成一件事”,背后体现的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化。

办好“一件事”背后的“事”,要突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一件事”并非简单的事项汇总打包,而是将多部门办理的“单个事项”集成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涉及深层次的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多个层级上下贯通。必须打破传统行政管理中的地域限制和层级壁垒,实现系统重构再造和跨部门协同合作,并形成长效性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办好“一件事”,让群众切实享受“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的优质服务。

办好“一件事”背后的“事”,不仅关乎“一件事”。一方面,群众“一件事”是否“高效”,有没有“办成”,考验的不仅是流程的优化,还有作风的转变。办好“一件事”背后的“事”,“一件事”才能从纸上落到地上。另一方面,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要鼓励地方和部门因地制宜拓展实施更多“一件事”,促成从“一件事”到“一类事”的再度集成,充分释放政务服务改革的撬动和乘数效应。可以预见,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地落实,将会有更多的“一件事”实现一次办、高效办,“高效办成一件事”也将成为政务服务的新常态和营商环境的新名片。(陈立民)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