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发布,《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关键举措。
地为粮之本,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意见》提出一系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保护耕地措施,对于夯实大国“耕”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固,具有重大意义。
耕地红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较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确保耕地保护红线决不突破。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每年对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严肃问责、终身追责。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农田质量是粮食安全的根基,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到20%。随着我国粮食需求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只有把高标准农田建好、用好,才能高质量筑牢我国粮食生产基础。开展整区域建设示范,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退化耕地治理,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完善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制度,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耕地占补平衡,不是简单的数量平衡,必须实现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必须带着量质并重、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改革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将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明确占补平衡责任,同时将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低效闲置建设用地以及适宜恢复为优质耕地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统筹作为补充耕地来源。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机制,按照“国家管总量、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原则,建立分级负责、职责明确、监管有力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机制。坚持“以补定占”,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对违法建设相应冻结补充耕地指标。
夯实“耕”基,筑好粮仓。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就能推动我国粮食安全稳步向更高层次跃升。(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