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思路和举措。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奋发有为、凝聚合力,让更多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绿色低碳具备高效、低耗、清洁的特点,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2020年向世界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4年过去了,中国交出的成绩单十分亮眼: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3.8%;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我们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并完善碳市场体系,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凝聚全社会合力,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自然资源再生能力强,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才更广阔、后劲才更足。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让今年的生态日,拥有了一份极具分量的礼物和新的意义。《意见》科学设定了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对“美丽中国”发展路径的部署更加具体和全面。
因地制宜、善抓重点。《意见》中提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首次提出“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地区本身就有一些绿色低碳产业的集聚。换言之,这些地区产业基础和配套好,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明显,有条件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印发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长三角地区以实际行动,不断夯实全面绿色转型的发展潜力和后劲。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希望他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也是激励我们争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生态环境多一分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就更美一分。
设立全国生态日,就是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譬如,养成随手关灯、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的习惯;出行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驾驶燃油车;尽量选择环保袋,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让万里河山更加美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充分利用生态优势,深入挖掘资源禀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我们定能守护好脚下土地、保护好头顶蓝天,让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陈语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