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幼转老”也是一种创新
2024-08-14 15:17: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据央视网报道,浙江金华一家开办25年的老牌幼儿园,去年改造成了社区养老院。除了金华,全国多地包括江苏均出现“幼转老”“老幼共托”现象。

伴随着“银发浪潮”到来,居民养老需求日益凸显,“托老”服务却供给不足;同时,生育率低位运行,幼儿园等“托幼”机构生源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出现招生困难、倒闭等现象。老升幼降,我国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相互叠加衍生出新的需求。就现实条件看,两个群体不同,但照看、辅助餐食等服务需求重叠,且“托幼”“托老”机构多依社区而建,“幼转老”之后的养老场所也符合方便、就近等居家养老原则。

我国拥有“老幼共托”相关企业36.2万余家,并呈上涨趋势,市场自发调节逐渐发挥力量。但“托老”是民生关切、是社会责任,从目前来看,“幼转老”虽有“触类旁通”的优势,但细分行业转换的跨度不小、阻隔不少,如从幼儿服务转型到老年服务,必然涉及到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切换、场地改造等,且转型和盈利周期可能较长——省外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甚至提醒预备转型的参观者“做好二三十个月回不了本的准备”。因此,如果缺乏明确的政策激励降低转型成本,可能会影响“幼转老”动力。相关部门能否顺势而为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社会组织能否创造机会提供托管课程和师资,这些都关乎“幼转老”的畅通程度。

“幼转老”还给我们以启示,当人口画像、结构与数量发生变化时,对“以人为中心”的城乡建设理念提出考验。当老龄化严重、幼儿数量下降时,相关托育、托养机构能否顺利转型?当城镇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如何解决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当外来人口增多,大城市能否为其随迁子女和父母提供医疗、教育保障?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固然有其调节作用,但往往有相当滞后性,如何以前瞻性政策引导市场发挥作用、防止资源错配,应当成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关切。(韩宗峰)

标签:
责编:孔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