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要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整治基层形式主义顽瘴痼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以求解思维对症下药、持续发力,为基层营造干事创业优良氛围。
厘清职责、扩权赋能,破解“责多权少”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当前,部分地区动不动就把属地管理、责任下沉当作“尚方宝剑”,将本属自身职责范围的高难度、高风险工作简单向下转嫁,造成了权责不匹配、不对等的结构性困境。聚焦这些被“放大”的责、被硬扣的“负”,需要双向发力破解权责错配矛盾。一方面要抓好“轻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权责清单管理机制,规范设置职责任务下沉的标准和门槛,构建边界清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的基层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抓好“壮马”,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赋予基层干部与其服务范围更相匹配的职权,实现基层治理能力、效率的双提升。
删繁就简、优量增质,疏解“事多人少”堵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不仅长期面临党建、民政、综治等多领域工作,还需承接上级层层传导的压力,加之过度抽调、频繁借用等现象时有“抬头”,“留守”干部往往处于身兼数职、疲于奔命的“亚健康”状态。因此,上级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和目标任务前,要充分结合基层实际,多些细则办法、给足灵活空间,切忌将任务往基层“一甩了之”。要倾听基层心声,减少流于形式的工作要求,坚决杜绝多头重复向基层一线派任务、要数据、发表格,将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繁文缛节中解脱出来。要配齐配强基层力量,要完善查处问责机制,用铁的纪律刹住违规借调之风;要抓好资源统筹,畅通市、县、乡三级干部交流机制,推动更多干部和编制资源下沉一线,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力量。
转变作风、科学考核,消解“痕多绩少”痛点。“痕迹管理”可以较为清晰地还原基层工作执行情况,能够辅助监督管理,减少推诿扯皮。然而,如果过度强调“留痕”、处处都要“留痕”,就会使基层干部深陷补材料、做虚功的“泥淖”,真正投入推进实事、为民服务等实质性工作的精力就会大大减少。各级各部门在思想层面上,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上而下纠正留痕思维,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把真抓实干、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在制度层面上,要进一步鲜明求真务实的工作导向,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精简考核事项流程,严控考核总量频次,要用好“四不两直”、明察暗访等方法,推动督查考核方式由机械式翻台账、听汇报向察民情、问实效转变,切实引导基层干部少干“无用功”,少报“虚成果”,激发其干事创业、敢为善为的内生动力。(周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