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一位老人紧急下河救人的视频感动网络。7月25日上午,一辆轿车落水,车内3人遇险,原航运公司退休职工顾顺明看到后,拿起河堤上的救生圈就下河救人,在众人帮助下,成功将落水者救起。人们在为顾顺明见义勇为点赞的同时,也感慨:多亏岸边有个救生圈。
溺水救援有30秒黄金期,目击者不会游泳、没有适合的紧急救援设施,往往是贻误施救的重要原因。从视频看,该河两侧河岸是几乎垂直的混凝土护坡,水面与河岸有一两米左右的落差。如果不是专业救援者,又缺乏专业救援设备,即便下水救人,也是一件非常困难且危险的事情。一个触手可及的救生圈,不仅缩短救援时间,更降低了施救者溺水的风险,对保障救援者和被救者的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如果河道边多一些这样的“救援神器”,溺亡事件将大大减少。小小的安全设施,托举的是生命。防患于未然,多一些事前防范,生命才会多一些安全保障。近年来,有的地方不断创新思路,通过投放救援竹竿、救援绳、设置岸坡扶梯等方便救援,这些未雨绸缪的措施,也给其它地方做好安全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启发。同时也要看到,有不少地方在河道两岸缺乏必要的救生设施,有的地方虽然设置了救生设施,但因为管理不到位,还存在丢失和维护缺位等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防溺水是个老话题。每年暑假,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学生溺亡的悲剧。为了减少溺水事件,很多地方都采取了很多办法,有些办法还行之有效。的确,防溺水不易,但也不是什么“天下至难”,关键在于思想认识是不是到位,举措是不是有效。我们期待,各地不妨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学一学海安的做法,让“救生圈”等救生设施成为河道标配,定期加强对河道边救生设施的检查和维护,让溺亡事件少些再少些。(魏晓敏 朱海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