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品一品“多发光、少发热”的忠告
2024-08-02 10:48: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在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墙上,“多发光 少发热”几个红色大字异常醒目。中心人员介绍说,对发光二极管而言,要想“多发光”,就必须“少发热”,这样电光转换效率才高,能量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同样,发动机也有“热效率”一说,热损失和摩擦损失越多,燃料所转化成的机械能往往越少。简言之,“少发热”才能“多发力”。

这两个现象都表明,很多时候,各种本可转化为有用之功的能量,却以“发热”方式悄悄溜走。这给人以启发,即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要想在科研上有产出、多回报,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精力损耗,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其价值。

“多发光、少发热”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盒饭院士”王泽山常拿简单盒饭当工作餐,为的就是减少吃饭应酬,将更多时间放在科研上。为了在科研领域“多发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甘愿在追逐名利、追求享乐上“少发热”,淡泊名利、矢志奋斗、一心报国,这种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和追求令人敬佩。

知易行难,“多发光、少发热”在现实中也不乏反例。比如,很多科研工作者头脑发热,热衷于追名逐利,一旦跻身管理岗位,往往陷入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中。除了主观原因外,一些不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也让科研人员能量渐渐流失。比如,有的科研人员陷入管理的繁文缛节中,把时间虚耗在填报表格、整理档案、解决报销等事项上;有的科研人员迫于人情等因素,忙于应酬和站台发言,近半科研时间被挤占挪用……科研工作者的时间精力、科研热情不断被消耗,间接影响了科研动能的释放。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要在科技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跑到领先位,顺利爬坡过坎,就要尽可能减少科研工作“热损失”。研究表明,燃油杂质较高,可能会影响燃油动力转化。科研工作者也是同理,只有内心纯粹、减少杂念,拒绝“头脑发热”,才能避免科研生命被侵蚀,以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推动科研跨过“掌握核心技术”的艰难旅程。不过也应看到,科研工作者精力损耗,很大程度上是由杂务太多、机制不顺造成的,管理目标不清晰、管理水平有限成为制约科研活动效率的关键。对此,有必要通过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评价激励体系、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自主权等,塑造有利于科研人员专注学术研究的培育、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脱出来。为科技人员剪掉时间精力分配上不必要的“枝丫”,科研参天大树才能根深叶茂、基业长青。(韩宗峰)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