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群众满意度获得感的重要前提。为基层减负,重在权责一致、权责并重,让基层干部能“有所为”,敢“有所不为”,把精力聚焦在解决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的实际问题上。
强化系统思维厘清权责边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联系和服务民众的“最后一公里”,却不是所有责任链条的终端,更不是各项职责、事项的“接盘侠”。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尽其事。有权无责往往容易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责无权则会削弱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是层层传压,越要层层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带动一级,权责分明、合理分工才能保证上下联动、良性运行,切实破解基层减负“中梗阻”,真正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为基层减负,当以厘清权责为基点,强化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边界清晰、运行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谨防“责任下沉而权力不下放”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权责不对等的问题。
推动权责相宜提升治理质效。权责不可分,减压赋能双管齐下,明责扩权双向发力,方能助力基层减负提质增效。定位准才能责任清,责任清才能履好职。要坚持以责确权,通过建立健全乡镇(街道)责任清单,科学划定属地管理责任边界,进一步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关系,让基层干部履职有据可循,明白“该办什么事、要担什么责”,确保基层治理责任分明、有序运转。要坚持以权履责,打破条块分割,强化资源保障,积极运用智慧化手段打通数据壁垒,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基层,使其所拥有的权力与应履行的职责义务相匹配,不断扩大自由裁量空间,让基层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全力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
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内生动力。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减负不等于减责,明确权责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民实干上来。要充分发挥精准问责的正向激励作用,依照“权责一致,错责相当”原则,持续规范问责体系,配套优化容错纠错机制,立足实际细化问责情形,正确区分“执行不当”“执行不力”与“不执行”三种情形的区别,避免小错担大责、责任超载等情况,让基层干部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要完善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体系,减少考核频次,压减考核规模,合并考核内容,坚决杜绝随意设牌子、要材料、查痕迹,通过督办、排名等方式层层加码,少一些“红黑榜”通报,多一些实策实招纾困解难,促进基层从“忙事务”向“抓服务”转变。(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