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第二批主题教育临近收官,要坚持标准不降、劲头不松,把主题教育同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尾声,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善始善终、慎终如始,防止“大功告成”的满足情绪、“喘气歇脚”的松懈念头、“绕关避卡”的侥幸心理,将“求真”二字贯穿始终,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中改进作风,赢得民心。
解决真问题,先要找到“真问题”。“真问题”在哪里?怎么找?最好的去处是到基层,最好的解决办法也“藏”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很多矛盾的聚集点。只有把基层和群众当成最好的课堂和老师,“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才能接触到“真问题”“真矛盾”,探寻到解题破局的科学“良方”。要主动扑下身子,“多动嘴多迈腿”,深入到田间地头、厂矿机房、街道社区,以及各类新经济组织等最基层,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坐、心贴心聊,全面掌握生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在条分缕析、提纲挈领中,一条一条把问题理清,一项一项把矛盾找准,形成全面准确、有分量的问题清单,真正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精准靶向。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不想解决问题。开门搞教育,就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将“短板”放在台面上“亮亮相”“露露头”。从实际情况看,仍有极少数干部碰到工作中的困难挑战存在畏难情绪,不敢轻易涉足“深水区”,信奉“平安至上”,期待“软着陆”:有的习惯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向身边人发问卷,用“老眼光”看待新情况,不思进取图安逸;有的列问题清单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拿一些模棱两可的“万能问题”敷衍应付、找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虚晃一枪;有的或因解决起来太复杂,或因属于历史欠账就“放一边”“看不见”,要么瞻前顾后推脱问题,要么“选择性处理”问题……长此以往,不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形成弄虚作假、好大喜功的新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状态还有一定“传染性”,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改正。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干部是不是真服务、真干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最能看得清。这不仅要求态度上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也要求在能力上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要力戒形式主义,沉下心来办实事、求实功,紧紧抓住群众所期所盼,对照问题大小多少、轻重缓急、易难主次,一项一项研究,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明确时限、跟踪问效、形成闭环,实打实将各个问题抓出实效、改出成效。要善于“解剖麻雀”,聚焦典型案例,找出问题规律,力求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防止“烂尾”“反弹”,建立好“回头看”的长效机制,对成果成效进行再审视再完善,注意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真正做到既推进工作、打开局面,又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潘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