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取得新突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再创新高,突破3万亿元。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回望历史,我们党历来重视基础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后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到改革开放后先后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973计划”,我国基础研究整体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这些年来,我国不断加码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屡创新高,为科技事业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科技基础研究是打基础、练“内功”、利长远的根本抓手。正因为我国从上而下不断深耕创新,引领企业真金白银投入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在全社会才蔚然成风。昨天埋下的创新“种子”,今天已是枝繁叶茂、花繁果硕。仰望星空,神舟飞船遨游浩瀚太空,一个个飞向深空的“中国红”在奥妙天空划出令国人无比自豪的美丽弧线;俯瞰大地,高铁飞驰、新能源汽车掀起能源变革热潮、数字经济活力奔腾、“黑科技”走进百姓生活、一个个创新策源地拔地而起……科技之“变”,浓缩着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不凡历程。一个道理再朴素不过:没有基础研究的积累,就没有科技创新的突破,也就没有社会发展的飞跃。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今,国力竞争、世界角逐,正加速进入科技比拼的赛道。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尽管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进步,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跑出了“中国速度”,经济“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不断提升。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还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被动,一枚“中国芯”成为国人的“心病”,从根本上破解“两头在外”问题还任重道远。突破一项项关键基础问题,亟需加大经费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基础前沿方向推出更多引领潮流的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没有基础研究,创新就是无本之木,科技自立自强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针对科技创新,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研发和创新的政策举措,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华为手机,广“链”世界的新能源汽车,拉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新三样”,都离不开政府和企业对创新的大力投入。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中国力度”——2012年,我国经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2019年,这一数据突破2万亿元;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再创新高,突破3万亿元。短短十年间,投入经费实现“三连跳”,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经济体。
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基础研究领域,创新沃土里的一颗颗创新“种子”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需乘势而上,加大基础研究,持续深耕创新,从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环境塑造等方面全面发力,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研发经费向高“拔节”,基础研究向下扎根,广大科研人员也需牢牢把握时机,耐得住寂寞,坐住坐稳“冷板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各自领域探索钻研、矢志创新,集中力量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理,守得云开见月明,共同努力让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越走越宽广。(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