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地评线】紫金e评:高质量科普助力更多创新奔涌向前
2022-09-30 09:09: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零距离”触摸模拟版空间站,戴上VR眼镜跟着“深海一号”遨游1500米深的海底世界,看手术机器人现场表演剥蛋壳绝技,聆听“宇宙级浪漫”的科普音乐会……近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上演,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让高精尖的科技成果走近大众。

科学的力量不仅托起我们探究未知的梦想,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怎样让民众走近科学,拥有更高的科学素质?如今,从国家鼓励科普的各种政策频频出台,到全国科普日等多项科普生动实践,都在致力于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新格局。

带你“上天入海”,教你抵御“科学流言”,人们发现科普越来越“平易近人”。航天、动物、植物、地理、化学、物理……不同领域的科普内容都有其受众,受到追捧;不断完善的实体科技馆、线上数字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农村中学科技馆等,让科普服务从城市延展到乡村;还有不少科技“大咖”化身科学老师进行“云科普”,成为科普领域的新晋“网红”。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成效显著,科学“焕然一新”来到人们身边,使得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

学知识、长见识是大多数人的朴素追求,但不可否认,很多科学知识专业性、理论性很强,客观存在认知与理解门槛。在拉近前沿科学与公众距离的同时,也对科普自身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科普课堂?如何更好地提升科普效果?是当下关注的重点。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科普不是单向输出,需要更多地从公众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要让复杂的公式、拗口的概念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摒弃灌输和说教,强化互动和分享,如此才能事半功倍。这其中,尤其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科普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自觉承担科普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些前沿科技,熟知科技创新背后的故事,既能拉近普通人与科技创新的距离,也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当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不断增强,拥有高科学素养的人群基数足够大时,必将不断涌现创新活力,不断呈现创新活力下的科研成果。

日前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对此,科普不仅传播科学知识,更面向美好未来,播下科学的希望种子。当终身学习的时代呼啸而至,带着科学的思维去探究课本之外的世界,将科普活动的精神与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会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梦想,点燃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文心衣)

标签:
责编:孔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