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注入“农遗经验”。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大国,绵延世代的农业文化遗产无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共有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23个国家和地区,而中国以18个项目位居第一。这些年,随着各地农业迈上“高质量”“现代化”的赛道,大国“粮”策不仅追求产量的高筑,更重视分量和质量的保证。我们坚守农业质量,不仅要向高科技、先进技术要效益,也应传承好农业文化的精髓,让“农遗经验”发挥新效能。譬如,古人流传下来的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以及农林牧复合等种植方式,都是用好我国有限土地资源,提升农业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法宝”。应把这些深蕴着农学智慧的经验有效传承下去,助力现代农业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在岁月陈酿中汲取“智慧养分”。中国拥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和创造。中国的先民最早种植水稻、谷子、大豆、荞麦等农作物,杨梅、哈密瓜、枇杷、荔枝、水蜜桃、橘子、山楂等水果,最早开始了淡水养鱼和珍珠养殖,最早种植香菇……“最早”,表达着先民善于创新、勇于创造的深厚智慧。因此,农业文化遗产不是深藏在博物馆里出土的农具,或是被发现的古稻田遗址等,而是“活着的”智慧。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是要把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智慧弘扬在新时代,为全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思想养分”。譬如,在浙江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1376亩桑地和鱼塘是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至今仍遵循着由先民传承而来的生产规律: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已传承了约2500多年历史,成为“古为今用”的生动例子。要坚持守正创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
让农遗“活化石”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强大,更是文化内涵的提升,需要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双提升”,是包罗万象的全方位进步。一定程度上,农耕文化正是广阔乡村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人们常说“乡愁”,麦香阵阵、稻浪飘香、瓜果满园、梯田养眼,何尝不是最真切的“乡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护并不是“圈养”,而是要发挥更大的农遗作用,在文化塑形、内涵铸魂、景观打造等方面挖掘多元价值,使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各地要大力弘扬农遗文化,用好资源禀赋“活化石”,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等方面价值,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好、传下去,美美的中国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谷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