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地评线】紫金e评:以科技激励激发科技创新更大活力
2022-04-22 09:48: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4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见》、《“十四五”时期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工作方案》、《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零星”到“井喷”,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蝶变。仅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就取得了“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等丰硕成果,助力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当前,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乘势而上强化科技激励,推动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重要举措。

“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就难有站得住脚的科学成果。”从出题给西方做的数学家吴文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发现了青蒿素的屠呦呦,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胸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用卓越之才点亮科技之光,才有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定脚步。强化科技激励,首先就是要激励科技人员坚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要立足中国科技创新的奋斗征程,讲好科学家家国情怀、崇高品德、高尚情操的好故事,推动国家科技奖励的改革与发展,让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双向发力”,重点奖励那些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为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安全等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团队和人员,激励更广大科技人员牢记祖国需求,接力精神火炬,自觉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科技创新是“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孕育任何一项重大科技成果都难以一蹴而就,其过程注定充满着风险挑战。越是这样,越是完善激励政策和措施,持之以恒支持科技人员在“十年磨一剑”上下苦功夫,尤其要注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方向,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科技创新的万丈高楼从来都是一层层搭建起来的。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继续“争先进位”,必须重点聚焦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方向,健全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畅通科技创新的经费“血脉”,加大创新扶持力度,消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鼓励科技人员“甘坐板凳十年冷”,心无旁骛创新创造,真正在“十年磨一剑”中累积更多科技成果。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科技创新更加需要新生力量的接续奋斗。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时代是个人的创新产出高峰期。统计显示,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4.6岁,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40岁之间。加大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激励是激发科技创新更大活力的关键。要坚持“创新不问出身”,通过“揭榜挂帅”、“传帮带”等方式,给予更广大给年轻人担纲大任的机会、试错的空间和宽容的氛围,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护航更多年轻人在勇闯“无人区”中锐意创新、茁壮成长,激活科技人才“一池春水”。

“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以科技激励,树牢鼓励科技创新的鲜明导向,打造优质的科技创新生态,让广大科技人员卸下畏首畏尾的“思想包袱”,激发敢闯敢试的“动力引擎”,必将释放出磅礴的科技创新潜力,激发更大的创新活力,书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李苔开)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