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第一学历”绝非用人“第一标准”
2021-10-12 09:5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立民  
1
听新闻

最近,一位学生在考研选择导师时,发现北大数学学院某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教育部在官网回答网友问题时明确,并无“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尽管官方并不认可“第一学历”的概念,但“第一学历”在现实中早被心照不宣地奉行许久。同样是某校的硕士,本科出身于“双一流”“985”或“211”的,大概率会比来自普通高校的更容易获青睐。哪怕在顶尖名校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都就读本校的“三清”,在优先权上也胜过“双清”或“单清”。

拥有光鲜的“第一学历”,一定代表优秀吗?恐怕没那么绝对。高考分数只能代表学生在高考选拔中的水平,经过三四年的学习,他们的实际能力发展得怎么样,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牌子,而是一个动态的结果。事实上,“第一学历”崇拜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些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供大于需的“买方市场”,人为设置门槛、抬高选人标准,导致“第一学历”论甚嚣尘上。这实际上是一种学历上的“出身论”“血统论”。

看看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能人才俊,并非所有人都有耀眼的“第一学历”。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毕业于浙江煤炭工业学校,生态学专家方精云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恩多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国内近千名青年企业家中,只有10%毕业于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80%均毕业于国内普通的大中专本科院校。然而很多学历低而能力强的学生,就在用人单位的“有色眼镜”之下,失去了“敲门砖”和“入场券”。

学历和能力,究竟哪个更重要?已经无需再讨论、再比较。它们都很重要,但不能放错位置,也不应彼此取代。当然,消除“第一学历”概念只是第一步,不能奢望取得立竿见影之效。打破重“第一学历”“唯学历论”等观念,非全日制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历的含金量和说服力。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扩宽就业渠道,让更多出身普通的学生有机会脱颖而出、崭露头角。逐步走出学历迷思,过程或许任重道远,但这种一视同仁、不拘一格的价值理想,值得每一个人去努力追寻。(陈立民)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